COP15: 是歷史性協議還是空談?
2022年12月23日
| 香港地球之友政策研究及倡議團隊
全球一半的國內生産總值與大自然密不可分[1]。 然而,人類活動卻把地球推向第六次大滅絕,承受自恐龍時代結束以來最大的生命損失。目前,昆蟲的數量以每年2%的速度下降[2],而四分之一的動物和植物物種更面臨絕種威脅[3]。

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驅動因素(圖片來源:大英百科)
在過去兩周,來自190多個國家代表於加拿大蒙特利爾聚首一堂,共同制定承接《2011-2020年生物多樣性戰略計劃》的新框架。最終,原定於2020年在中國昆明舉行的第15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於周一以一項旨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協議作結。

談判代表在COP15上達成生物多樣性協議(圖片來源:路透社)
在《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所制定的4大目標和23項具體目標,其中一項為 "30x30",力爭全球在2030年前至少保護30%的陸地及海洋[4]。儘管廣受好評,但30%的目標是一個具爭議性的數字。環保人士批評這目標欠進取,不足以阻止和扭轉生物多樣性的喪失[5]。另一方面,原住民團體亦擔心這將被用作進一步侵蝕傳統土地權益的藉口,因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正位處較落後國家及原住民社區。
舉個例子,馬賽人自今年以來一直與坦桑尼亞政府發生衝突,抗議當局以保護世界文化遺産爲名,將他們驅離原居地[6]。
馬賽族遊行抗議坦桑尼亞政府將其驅逐出祖傳土地(圖片來源:路透社)
新框架協議還提出到2030年每年籌集至少2000億美元的生物多樣性相關資金,對比現行的70億美元無疑是個重大提升[7]。然而,這承諾是否實際可行?畢竟較富裕的國家還未實現爲氣候脆弱國家每年籌集1000億美元的氣候資金。事實上,有意致力發展成為綠色和可持續發展金融中心的香港,能夠為促進資金流向綠色項目作出貢獻。
更大的疑問是各國是否能夠達成新目標,因爲大部份於《2011-2020年生物多樣性戰略計劃》通過的「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並沒有實現[8]。 此外,《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亦缺乏任何追蹤和評估進度的方法,大家只能期望世界各國領袖是真正致力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局面,而不是只做出空洞的承諾。
「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圖片來源:劍橋大學出版社)
就香港而言,政府應參照新的框架協議籌劃本港下一份的《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並從上一份計劃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因當時大部份的「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皆未達成[9]。此外,政府亦必須訂立審查機制,以有效監測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