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價格飛漲的大勢下找出路 (上)
2022年09月09日
| 香港地球之友董事 羅敏儀博士

圖片來源: chineseposters.net
網上搜尋到一幅畫作 [作者: 金梅生],是內地上個世紀60年代的月歷牌新年畫,表現的是農村喜獲蔬菜豐收的歡欣景象。大躍進時代,社會大氣候是對「質」和「量」的追求,半個世紀過去,科技進步已經基本滿足人口的溫飽,但事實證明了全球人類正面對更加嚴峻的威脅,我們賴以為生的環境資源正不斷被掏空。
化學污染、環境破壞、氣候大變、水災旱災增加、水土流失、土壤失去肥力、食品含毒、生物多樣性減少、資源匱乏、貧富懸殊加劇、飢荒…我們對以上的詞彙都見怪不怪,它們都是農業「工業化」的惡果。自20世紀中期,全球的農業逐步機械化,使用人工化學物質來催谷產量,隨之出現了農產品貿易的全球化趨勢。
另一方面,國與國之間的衝突、糧食供應鏈中斷,以及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大流行所帶來的持續經濟影響,全球九成國家都錄得5%或以上的通脹率。作為消費者的你必定感受到近兩三年來全球食物價格飛漲的威力。例如世界銀行(World Bank)指出,截至 2022 年 7 月 29 日,農產品價格指數與2021 年 1 月相比,高出了19%。雖然大米價格下跌約 14%,但玉米和小麥價格就分別上漲了 16% 和 22%[1]。
食物價格大幅飛漲,對亞洲、非洲和南美洲國家的影響最為嚴重。2022年,伊朗、斯里蘭卡、伊拉克、蘇丹、阿爾巴尼亞、秘魯、突尼西亞和黎巴嫩等國家相繼出現糧食短缺情況。根據《2022 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The State of Food Security and Nutrition in the World 2022)報告,全球受飢餓影響的人口於2021 年上升至 8.28 億,與2019 年 COVID-19爆發前相比,增加約 1.5 億[2]。香港飢餓人口統計方面,有非政府組織指出,本港有130萬人口生活在貧窮線以下,近三份二的受訪低收入家庭處於糧食不足的狀態,而其中兩成受訪家庭則活於飢餓中。
大部份跨國農業公司(如: 孟山都 Monsanto; 先正達Syngenta; 杜邦DuPont; 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Archer Daniels Midland; 邦吉Bunge) 已與種子、農藥與生物技術公司,建立戰略夥伴關係。他們掌控了全球 80%的糧食貿易,可想而知,其採取的農業模式都會為夥伴企業提高利潤,以收槓桿之效[3],[4]。
全球化帶來的自由貿易之風吹拂下,國際需求和獲利劇增,令企業化農業在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及玻利維亞等諸多南美國家都快速擴張。有報導指出,巴拉圭政府將小農戶一向賴以為生的公有土地,非法出售或租予給大豆業的政商朋友,造成土地產權集中於極少撮人手上。顯然易見,某些人操控大部份市場力量,而糧食和金錢亦代表政治力量,萬一有人居心叵測,上下其手的話,對各層面都會造成影響。遺憾的是,原本自給自足的小農戶被武力迫遷,熱帶雨林、草原亦徹底消失[5]。農民失去家園的同時,其他非主流作物,如稻米、玉米、向日葵及小麥,亦迅速萎縮,令單一農業及基因改造作物產生的負面衝擊漸漸浮現。
有研究指出,黃豆生產商每年在巴拉圭土地上使用逾1000萬升的殺蟲劑及除草劑[6],當中包括危害極大的化學物質,除了損害環境,也嚴重危害當地居民的健康。更糟的是,媒體並未報導可能因化學物質過量而導致的疾病及死亡案例,為跨國企業擦脂抹粉,使更多人無辜受害。媒體在壓力下否認這些「農業有毒物質」(agrotoxins)會造成傷害,更有報章的老闆敦促記者在報導毒害事件時,禁止使用這些詞彙,只能使用「農業化學物質」(agrochemical)。
自從1999年於烏干達發現會令小麥染上桿鏽病(Stem rust) 的Ug99真菌,至今已擴散至肯亞、埃塞俄比亞、也門及伊朗的農田,更可能令亞洲與非洲八成麥種受菌類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採用基因改造品種,並過度依賴單一作物的大型麥田,所謂一滴墨汁,染污一杯水。
生物多樣性是一個宏觀的概念,很多人不知道這與我們的糧食息息相關。事實上,生物多樣性與糧食安全有著微妙的關係,生物多樣性包括三個層面,遺傳(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人類的所有糧食、大部份的藥物、各種用品的原料,皆由各類生物物種提供。地球任何地區皆依賴生物多樣性維繫,此乃人類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因子。如生物多樣性持續減少,不久將來人類便可能面臨重大的糧食危機。
安居在香港的你和我,可曾設想過每天端在飯桌上的「盤中飧」,有些農產品往往以廉價掛帥、養活日益膨脹的人口為名,背後卻上演了一幕一幕對土地、勞工的剝削。糧食危機已迫在眉睫,對於此,有人感到無可奈何,憑個人力量可改變在非洲或南美發生的事麼?
聯合國經濟社會事務部的報告指出,全球城市人口於2008年已超過了農村人口[7]。農產品的銷售市場集中於城市,以滿足城市人的需求和消費模式,我們身為城市人,香港進口大量內地、外國的食品和農產品,我們的消費模式和本地農業生產能夠逐點兒轉變嗎?
在這個大潮流下,我們可有出路嗎? 下回文章自有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