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袋徵費的啟示




20221231日起,實施逾13年的膠袋徵費由五毫上調至一港元。部分以往獲豁免的情況,如用於盛載冰凍或冷凍食品,及已完全盛載於非氣密包裝的食品亦被取消。


膠袋徵費的豁免項目(圖片來源:環境保護署)

不論你對徵費水平有何看法,這仍是可取之舉,有助改善市民濫用一次性膠袋的問題,並鼓勵自備環保購物袋。根據最新的政府統計數據,塑膠垃圾已超越紙張成爲第二大都市固體廢物來源,當中以膠袋最為常見[1],而膠袋亦是目前最主要的海洋污染來源[2]


2020 2021 年棄置於堆填區的都市固體廢物成分比重 (圖片來源:環境保護署)


全球海洋中最常見的十種廢物(圖片來源:Statista)。

然而,與所有徵稅一樣,不同人對膠袋徵費上調的反應各異。很多關注環保,甚至對價格敏感度較低的人士認為,此舉對培養大眾良好行為習慣的成效有限[3]。相反,有些立法會議員則強烈反對上調徵費,批評這只會加重基層家庭於忘記攜帶購物袋時的負擔[4]

那麽,怎樣的徵費水平才算恰當?合適的水平是否確切存在?我們能否從實施了13年的膠袋徵費中吸取任何教訓?

眾所周知,大部分市民能夠很快適應變化。在2009年徵費實施初期,膠袋的棄置量大幅下降,可是很快便出現反彈,回復到2009年前的水平。提高徵費水平或許能直截了當鼓勵市民減少使用膠袋,但五毫的升幅,長遠而言成效又能持續多久?香港地球之友曾建議政府建立審查機制定期調整徵費,而不只是零星的更新。這樣既能實現政策的預期目標,又可培養大眾建立可持續的生活模式[5]

經濟抑制措施只是生産者責任的其中一部分。舉個例子,我們不會爭論$1,500亂拋垃圾罰款金額的恰當性,或是其對基層家庭的影響,因為亂拋垃圾本身已經不是社會所認可的行為。事實上,僅從自身物質利益入手以培養良好習慣並不足夠,政府還須向市民灌輸少用膠袋及其他可持續生活模式對社會起著的正面作用。

不幸的是,香港的環保教育仍十分落後。環境保護及可持續發展只佔公民與社會發展學科的一小部分,而可持續生活模式在校園以外的推廣亦非常有限。

政府經常依靠非政府組織的公眾外展工作去彌補不足,但後者缺乏長期的可持續經費及資源的支援,並不足以取代政府的角色。

隨著徵費調整,未來一、兩年的膠袋使用量或會有所下降。可是,若政府一日未能妥善制定生產者責任的配套政策以推動可持續的生活習慣,反彈效應還是會繼續出現。




關注議題:
關鍵字:

你可能感興趣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