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環境 永續海鮮




海鮮是較低脂的食物,並含有豐富蛋白質,是輕盈且營養豐富的食材。目前全球約有33億人口進食魚類及貝殼類海產[1],而香港更是亞洲人均海鮮消耗量第二高的地區,全球則排名第八[2]

海鮮除了是一種健康的動物性蛋白質,亦比較氣候友好[3]。相反,肉類生産佔農業整體碳排放達54%,當中牛肉和牛奶為主要排放來源[4]。陸上的肉類生產亦會造成土地退化,阻礙森林和沼澤等天然碳匯的保育。

然而,這並非所有都是好消息。全球尤其亞洲地區對海鮮日益增長的需求,正在加劇海洋生物多樣性喪失。花膠、海參更因其標榜的藥用價值而被視為高級食材,受到消費者的廣泛追捧。隨著保育意識逐漸提高,部份食材如魚翅等消耗量有所下降,但大眾對海鮮的龐大需求正助長世界各地的走私活動,令不少海洋物種陷入瀕危邊緣[5]

此外,過度捕撈問題不只限於名貴海鮮食材,現時約六成的漁類已達到可持續水平捕撈界限,而逾三成的魚類更被過度捕撈[6]

若管理不善,商業捕魚活動亦會對非目標海洋物種造成傷害。海豚、鯨魚和海龜遭漁網纏困的事故屢見不鮮。另一方面,底拖網捕魚對海床生境和珊瑚礁造成嚴重破壞,而留在海中的廢棄漁網(俗稱「鬼網」)更會持續纏繞海洋生物,對其造成永久傷害。

遭誤捕的海龜及鯊魚 (圖片來源:Green Matters and Scuba Diving Magazine)

那麽,我們如何在不破壞海洋的情况下吃得更健康、更可持續?

水産養殖是其中一個可行之舉,不從野外捕撈海洋生物,而是採用封閉或隔離的環境進行養殖。管理完善的養殖場會養殖不同食物鏈層的物種,如魚類、貝類和藻類,以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同時改善生態系統健康。

近年,實驗室人造海鮮引起了熱心可持續發展人士的關注。細胞培養肉解決了密集式動物養殖所衍生的道德問題,而組織工程學的技術進步亦令其口感更佳[7]。遺憾的是,實驗室人造海鮮仍未投入商業化生產,預期未來數年難以在市面上出現。

海洋資源不僅是健康和氣候友好的動物蛋白來源[8],目前九成的海洋物種仍未被分類,可見其在生物科技、醫學及預防疾病的領域上具有龐大的研究潛力[9]

爲了更好地保護海洋,大家在挑選海鮮時可參考可持續海鮮選擇指南[10],[11],以減低對海洋生態的影響,而一般的經驗法則是進食更多種類,並選用食物鏈低層的海鮮。作為消費者,我們作出的選擇絕對有助於支持可持續漁業、恢復枯竭的魚類資源及保護海洋生態系統。




關注議題:
自然保育
關鍵字:

你可能感興趣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