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球之友回應終止審議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條例草案
立法會垃圾徵費條例草案委員會於6月22日終止審議法案的工作,香港地球之友對法案未能於本屆立法會會期內通過感到失望。香港近年的廢物棄置量持續上升,環保署數據顯示本港於2018年棄置於堆填區的廢物總量高達587萬公噸,當中都市固體廢物的棄置量為平均每日11,428公噸,較2017年增加了6.5%,可見政府過往的減廢及回收措施成效不彰。
香港政府早於2005年的《都市固體廢物管理政策大綱(2005至2014)》,已提及「污者自付」原則,旨在以經濟誘因達至源頭減廢。政府及後於2013年發布《資源循環十年藍圖》,訂立2022年前減少四成都市固體廢物為目標。垃圾徵費前後討論了超過15年,近年得到社會各方的支持,遺憾最終草案被立法會通過終止審議。
雖然條例草案未能在本屆立法會完結前通過,這並不代表垃圾徵費計劃「壽終正寢」,政府應把握餘下任期,重新審視並優化議案細節,積極完善減廢和回收配套,並投放更多資源進行宣傳和公眾教育,加深市民對計劃的認識,為下屆立法會重新提交草案作充份凖備。
香港每日產生過萬噸垃圾,單靠垃圾徵費並不足夠,香港地球之友現提出以下意見,希望政府能多管齊下,從源頭減廢,加強社區回收,建立循環經濟,令資源得以循環再用:
1. 資助回收業發展
政府應增建和強化配套設施,包括擴展「中央收膠」先導計劃,由目前3區擴展至全港18區,收集當區的塑膠並進行清潔和分類,這不但培養市民妥善回收的習慣,亦能減低回收業界的營運成本。政府長遠更應制定政策和透過經濟誘因,協助回收業界升級和轉型,推動業界於本地循環再造回收物料,促進循環經濟。
2. 加快推動生產者責任制
政府應加快推動生產者責任制,以涵蓋更多範疇如膠樽和包裝物料等,從而真實地將環境成本納入產品成本之中,推動源頭減廢。
3. 淘汰即棄餐具
塑膠污染嚴重威脅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世界各地的政府正嚴肅正視塑膠問題。香港政府應訂立時間表,立法從源頭禁止即棄塑膠產品的使用,以保護海洋的水質、生態系統與公眾的健康。
4. 強制性廚餘分類回收
香港每天產生約4000公噸廚餘,佔都市固體廢物超過三分之一,目前大部分廚餘都是被棄置於堆填區,回收率非常低。政府長遠策略應實施堆填區棄置禁令,建立一套全港性的廚餘回收系統和網絡,從源頭分類廚餘,並由本地回收商循環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