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契機 重振經濟; 調查: 八成受訪者不了解綠色金融
作爲香港領先的環保團體 ─ 香港地球之友今天就政府下週推出的施政報告召開新聞發布會,並提出一系列的政策建議,同時亦於發布會上公布早前就環境、社會及管治(簡稱「ESG」)普及性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當中發現雖然政府自2015年起積極推動ESG,但仍舊有近七成受訪者對ESG表示不了解。
香港地球之友以「弱點、起點、盲點、亮點」,總結今年的施政報告建議,促請香港政府加快落實各項環保政策,包括盡快落實拖延已久的垃圾徵費、徵收碳排放稅、推動綠色金融,以及盡快落實長遠減碳目標。
弱點:本港政策落後 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寸步不行15年
香港政府早於2005年推出「都巿固體廢物管理政策大綱(2005-2014)」,惟當中的都市固體廢物收費(簡稱「垃圾徵費」)經過多次諮詢,仍未落實推行,成為空談。根據環保署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香港都市固體廢物人均每日棄置量為1.53公斤,創1991年以來最高記錄,相反回收率則持續下降,與2013年「香港資源循環藍圖」所定下2022年減廢四成的目標,結果令人大失所望。
香港地球之友行政總裁洪藹誠博士指:「雖然香港政府推展堆填區擴建計劃以增加容量來應對長期的需要,並預計當三個堆填區完成擴建後,可應付香港至2030年代的廢物棄置需要。但堆填區的棄置物有不少是可回收再造的,淪為垃圾不但浪費有用資源,還大大加重堆填區負荷,恐怕堆填區飽和問題將快重現。」
起點:推綠色刺激措施 金融環保政策掛勾
香港地球之友早前向政府提交施政報告建議文件,建議政府應採取綠色刺激措施,協助應對疫情後的經濟衰退,不單是提供短期資金援助,更要考慮長遠可持續政策。本會促請政府,應加快推動各行各業綠色轉型,例如建築業,應制定建築廢料減少和重用的目標,餐飲業應制定回收包裝物料和禁止使用即棄餐具的目標,零售業應為包裝物料制定減少和回收方案等。
洪博士表示:「港府應徵收碳排放稅(Carbon tax),為每單位二氧化碳訂立固定價格,並直接對溫室氣體排放企業徵稅。現時,全球約有25個國家和7個州或城市實施碳稅,減碳成效顯著。以位於加拿大的卑詩省為例,碳稅在四年裡節省減少了5-15%的碳排放量,但對經濟表現幾乎沒有影響。」
盲點: ESG普及性嚴重不足 市場欠缺專業培訓
本會於2020年9月10日至9月24日期間,以電話及網上問卷形式進行調查,了解ESG在香港的普及性,訪問了223名香港市民,當中近八成的受訪者擁有大專以上程度學歷。調查發現,87%受訪者不同意香港目前的環保政策和經濟政策能有助緩解氣候變化危機,82% 受訪者不了解甚麽是綠色金融,68% 受訪者不了解甚麽是ESG。
事實上,2015年,香港金融市場法定監管機構及香港交易所嘗試開始推動ESG,更要求上市公司就ESG議題每年披露數據,供廣大投資者及市民參考。香港地球之友董事及綠色金融事務召集人張振宇指:「ESG推出五年,仍然有近七成受訪者對ESG表示不理解,可見政府在ESG的進程上仍然存在極大的改善空間。雖然香港聯交所於今年針對公司管理層,推出相關的網上培訓,但坊間依舊欠缺針對ESG題材的專業認證和課程,相反歐洲等地早已有相關課程推出,供有意投身ESG的人士及現職從業員進修。」
亮點:推動「可持續發展表現掛鈎貸款」及ESG投資 延續金融中心地位
近年,國際市場相繼出現「可持續發展表現掛鈎貸款」,更有香港企業已率先與銀行落實有關貸款。不限制企業如何使用所得貸款,而是在過程中根據其可持續發展表現調整利率,以利率作為誘因,推動企業追求並達成更進取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張先生表示:「綠色投資是一個熱潮,而普羅大眾在投資上亦應該有更多選擇,而政府應推動強積金受託人及投資經理將ESG納入投資考慮,同時將綠色債券納入強積金投資組合範圍,在尋求投資回報的同時為環保出一分力。」
另一個重要的ESG進程是香港的減碳目標,可持續發展委員會2019年已完成「長遠減碳策略」諮詢,預計今年會公布結果。隨著中國內地已經承諾2060年達致碳中和,期望香港作為在中國較早起步的城市,應在2050年或之前達成相關目標。
另外,英國劍橋大學早前承諾,要在2030年前停止對化石燃料的投資。該校的目標是在2038年前,將碳排放量削減到零排放,大大領先英國政府要在2050年實現此項的目標。劍橋大學將把其35億英鎊的捐贈基金轉至投入可再生能源,該校的捐贈基金的規模為歐洲此類基金中最大之一。香港地球之友促請各大院校仿效,檢視儲備基金組合,並要求政府終止對化石燃料的直接和間接投資的撥款申請。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2018年發表的《地球暖化1.5°C》特別報告指出,若要控制溫度上升於1.5°C以內,全球須於2030年前將碳排放量由2010年水平減少45%,並在2050年前將碳排放淨值降至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