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拖延16年!香港不應該在垃圾徵費上拖後腿




眾所周知,香港正面對嚴峻的廢物危機。儘管政府投放大量資源,推行「大嘥鬼」及「惜食香港」運動,但本港的廢物產生量仍持續上升。

首爾和台北等鄰近城市早已證明,減少廢物的最佳方式是為此設定成本1。然而,香港的垃圾徵費法案前後討論了接近16年仍未落實2。垃圾堆填區的空間有限,港府是否認為一直拖延政策落實時間將有助化解廢物危機?

儘管草案已經有近十年的準備時間,但在立法會議員的建議下,垃圾徵費議案一旦獲得通過,將設至少18個月的「準備期」,供市民適應3。不過更糟糕的是,若疫情狀況持續,「準備期」將可能會更長4

政策延遲對市民百害而無一利,為什麼政策制定者還要拖市民的後腿呢?我們正在運用所有納稅人的稅款去承擔廢物管理成本,而不是讓污染者承擔其公平份額5,6。此外,若我們拖延的時間越長,垃圾堆填區就會越快爆滿。香港迫切需要改變社會上用完即棄的文化,及迫切需要由上而下的財政工具,以化解香港的廢物危機。

多年來的各種民意調查和諮詢顯示,香港市民已經就垃圾徵費計劃作好準備。此外,由不同機構進行的試驗計劃亦顯示,垃圾徵費對推動本地的減廢工作是非常有效。例如,參與「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資助本會「學校廢物審查及減廢計劃」的學校,在短短三個月內已成功減少了平均13%的廢物7

香港需要有一個綜合和全面的廢物管理系統,包括有效的廢物收集、分類和回收。垃圾徵費議案並不是唯一進展緩慢的政策,政府對本地回收業的支持仍然不足,廢物分類回收桶仍然存在使用不便、維護不善和市民信任度低的問題,而對於常見的家居廢物,如塑膠和包裝物料,亦未涵蓋於生產者責任計劃內,以上各項政策措施都有助減少都市固體廢物。

環境局局長應向法案委員會明確說明:
拖延垃圾徵費計劃,會令社會承擔什麼「環境成本」?
若堆填區垃圾棄置量以目前的速度增長,社會將承擔什麼「經濟成本」?
若不推動和發展循環經濟,我們將錯過了什麼「機會成本」?
市民對政府政策一再拖延失去信任,將有什麼「政治代價」?

新冠肺炎疫情不應該成為拖延垃圾徵費的借口。香港政府應展現出對環保的領導力和決心,推動綠色復蘇,使香港轉型至更可持續的循環經濟社會。


關注議題:
氣候變化
生態城市
自然保育
關鍵字: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