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變資源 轉廢為寶」 香港地球之友 就環境事務委員會「垃圾收集及資源回收小組委員會」作出之建議
香港地球之友於今天下午出席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垃圾收集及資源回收小組委員會」 第3次會議,提出「垃圾變資源 轉廢為寶」的建議。
在過去30年,香港的人口增長了36%,但我們所產生的都市固體廢物量則上升了80%。香港人於2014年產生了562萬噸都市固體廢物,平均每人每天產生2公斤,相比鄰近城市東京、首爾和台北為高。另外,在2014年被運往堆填區的350萬噸廢物中,很多物品(如可腐爛物質,紙張和塑膠)都可以回收。政府早前訂立的減廢目標是到2022年,將人均廢物棄置率降低40%,並將回收率提高到55%。雖然香港有回收部分資源,但低價值的可回收物料如塑膠的回收率卻非常低。香港地球之友現提出3項建議, 推動經濟模式達至可持續發展,重點撮要如下:
第1項-擴展生產者責任計劃,實施膠樽飲品按樽收費制度
根據"污染者自付”原則,香港地球之友認為廢物產生者(即製造商,分銷商和零售商)應承擔廢物管理的成本,以防止對環境的破壞。生產者責任計劃令污染者對其產生的廢物負責,並鼓勵更環保的產品設計。我們對於環保署未能依時按計劃落實各個生產者責任計劃,感到非常失望。
2016年,立法會分別於3月和5月通過了有關廢棄電子電機設備和玻璃飲料容器徵收費用的條例草案。 而有關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制度的立法建議亦將於2017年上半年提交。然而,政府應定期檢討及調整收費,以確保其成效。香港地球之友建議政府加快生產者責任計劃的落實,以涵蓋更多的產品和服務,從而真實反映由生產到最終處置的環境成本。
根據環保署的數據,2015年每天有136噸PET膠樽棄置於堆填區。政府應該為回收膠樽實施按樽制度,以提高膠樽的回收率。按樽制度已被全球多個城市採用,成效顯著。
第2項-支持回收行業,設立18區回收分類廠
資源應該被重複使用或回收,而不是棄置。2015年,本港只有37%的都市固體廢物得以回收,而其餘則被運往堆填區棄置。而被回收的物料中,有98%是轉運到內地和其他國家進行回收,在本地的價值不高。香港地球之友歡迎政府成立的10億港元回收基金,支持香港回收業界去提升廢物回收的運作能力,並鼓勵非牟利組織(NPO)發展項目以協助本地回收業。回收基金至今只有38名申請者獲成功批核,佔基金約5%。然而,一次性資助並不能解決問題根源,這包括高營運成本(人工,租金和保險等)及低可回收物料的價值。政府應在全港18區建立回收分類廠(Material
Recovery Facilities),以接收固體廢物並進行清潔和分類。此外,政府需要以較低的租金和更長的租期租賃土地予回收業界,以促進回收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3項-實施堆填區棄置禁令
香港的3個策略性堆填區預計在2020年或之前飽和。雖然政府已批准擴建兩個堆填區的資金,但這並不是永久或可持續的解決方案。明確的政治意願能有效地促進社會作出改變。法國和意大利最近通過了法例,禁止大型超市丟棄沒有售出的食物。德國亦實施了可回收、可生物降解和未經處理垃圾的堆填區棄置禁令,減廢成效有目共睹。
本港都市固體廢物的3大類別是可腐爛物質(包括廚餘及園林廢物)、塑膠和紙張,分別佔都市固體廢物總量44%、21%和20%。只靠堆填區棄置禁令並不能解決廢物問題,它需要與政策、立法和財政支持互相配合,才能促進回收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香港地球之友建議政府制定廚餘和可回收物料的堆填區棄置禁令,並與相關政策一同實施,以確保其行之有效。
關於香港地球之友
香港地球之友於1983年成立,是本地的資深環保團體,多年來推動政府、企業和社會共建可持續發展的環保政策、營商方式和生活形態,以保護香港及鄰近地區的環境為目標。
網址:www.foe.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