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長遠減碳 可再生能源要追落後
2019年09月20日
| 香港經濟日報
| 洪藹誠博士 | 香港地球之友高級項目經理
自6月初開始,香港人經歷了動盪不安的3個月,未必留意到政府同時正就《長遠減碳策略》進行公眾諮詢。轉眼間,諮詢期已到尾聲,香港人可會意識到此議題的重要性,把握最後機會為未來發聲呢?
全球暖化日趨嚴重,導致極端天氣頻生,香港今年經歷自天文台有紀錄以來最暖的上半年。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數據亦顯示,近月世界各地均受熱浪侵襲,今年7月更打破140年以來的紀錄,成為全球史上最熱月份。
全球限升溫1.5度 減社會成本
聯合國指出,氣候變化直接影響糧食生產和水資源供應,還會間接改變一些傳染病的傳播模式,威脅全球人類健康和福祉。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於2018年發表全球變暖特別報告,指出與升溫攝氏2度相比,將全球變暖限制在1.5度會為人類和自然生態系統帶來多個好處,例如減慢海平面上升速度、減低對生態系統的衝擊、降低氣候變化導致的資源短缺風險、減低適應氣候變化的經濟和社會成本等。
為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議》於2015年聯合國氣候峰會中通過,但當時各締約國所提交的「國家自主貢獻方案」絕對不足以將全球氣溫升幅限制在攝氏1.5度以內。全球各國必須加大力度,每隔五年提交一次「國家自主貢獻方案」,藉此更新其減排承諾。因此香港亦須於明年制定至2050年的長遠減碳策略。
應促區域合作 輸入零碳能源
香港接近7成碳排放來自發電,雖然政府經常強調本港將會逐步淘汰燃煤發電,並利用更多天然氣發電以減少碳排放,但天然氣同樣是化石燃料,採用可再生能源發電才是最直接有效的減碳措施。
此外,天然氣中的主要成分甲烷是一種強效溫室氣體,有研究發現部分天然氣在開採、運輸和儲存過程中可能會洩漏到大氣中,大大增加全球暖化的風險。
事實上,香港位處亞熱帶地區,擁有充足的日照時間,而作為一個沿海城市,風力資源亦相當豐富,政府應善用天然資源,積極發展太陽能及離岸風力發電設施。根據《全球可再生能源現狀報告2018》顯示,目前全球已有超過179個國家制定了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而跨地域合作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技術日漸成熟,例如澳洲計劃在北領地滕南特克里克的沙漠興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場,並通過3,800公里的海底電纜為新加坡供應全國五分之一的電力。
港應開放電網 促社區能源自主
中國近年可再生能源發展迅速,2018可再生能源總裝機容量超過720吉瓦,比2017增長超過1成。長遠來說,香港政府應促進跨境合作,充分利用大灣區的地理優勢和自然資源,以高度可靠的專綫方式直接輸入可再生能源,提升本港零碳能源供應。
香港現時的電力市場由兩間電力公司以「垂直整合」方式經營,從事發電、輸電以至配電等大部分業務。為減少能源浪費,政府必須促進兩電加強聯網,互相分享備用發電容量,以降低高峰用電量及減少興建新機組的需求。
此外,全球多個國家早於80年代中期已實行電力市場規管架構改革,分拆發電業務與輸配電業務,以容許新競爭者自由進入電力市場。例如韓國早於90年代已計劃開放電力市場,引入發展可再生能源的競爭者。首爾市政府過往亦推出太陽能發電市民基金,鼓勵市民投資政府興建的太陽能發展裝置,推動社區能源自主。政府應參考外國成功經驗,開放電力市場,容許更多分布式電力加入電力市場,促進可再生能源長遠的發展。
氣候變化迫在眉睫,全球各國都要為應對氣候變化承擔責任。為了達到《巴黎協議》攝氏1.5度目標,全球須於2030年前將碳排放量由2010年水平減少45%,並在2050年前將碳排放淨值降至零。
港碳排全球第四 責無旁貸
根據挪威科技大學搜集的全球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數據,香港高踞第四名,香港人實在責無旁貸,積極推動並實踐長遠減碳策略,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