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緩氣候變化 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
2020年06月26日
| 星島日報
| 香港地球之友政策研究及倡議高級經理 洪藹誠博士
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累計死亡人數超過四十六萬,重創環球經濟,但諷刺的是由於這段日子人類活動減少,全球多個城市的溫室氣體和空氣污染物水平顯著下降,意外為地球提供了喘息空間。這次大流行給人類當頭棒喝,促使我們審視和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當疫情過後,人類將要面對另一嚴峻挑戰──全球暖化危機。
氣候行動 大自然的關鍵角色
隨着人口不斷增加、工業文明和經濟起飛,人類為滿足生活需求不斷消耗地球資源,對自然生態造成嚴重破壞。世界各國為了實現氣候目標,都致力尋求大規模減碳的方法和技術,例如發展可再生能源、研發氫能源汽車等。除了科技發展,「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於一九年聯合國氣候峰會上,被列為應對氣候變化的九大行動領域之一。
世界銀行亦早於○八年已強調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對氣候變化減緩與適應的重要性。根據聯合國研究顯示,「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每年可減少一百至一百二十億噸碳排放,相等於《巴黎協議》攝氏兩度目標所需減排量的三分之一。
樹木吸碳放氧,是地球上的天然碳匯,大自然保護協會早前於《美國科學院院刊》發表的一項研究,詳細列出「基於自然的氣候解決方案」的二十個方法路徑,當中潛力最大的三項為造林、避免毀林和天然林管理。此外,瑞士科學家於《科學》期刊發表的報告亦指出,植樹造林是緩解氣候變化的最有效方法,研究估算地球仍有九百萬平方公里的空間植林,若能善用土地於世界各地種植至少一兆棵樹,將可在未來數十年減少三分之二的人為碳排放。中國作為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聯盟的牽頭國,近年積極推動國土綠化行動,令森林覆蓋率持續增長。根據美國太空總署(NASA)調查顯示,全球綠化面積於○○至一七年間增加了百分之五,當中四分之一增長來自中國,貢獻位居全球之首。
植樹造林 為全球降溫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沿海海洋生態如紅樹林、鹽沼和海草牀,比熱帶雨林和森林更具固碳能力,數據顯示一公頃紅樹林可以儲存約三千七百噸碳,相當於一年內減少二千六百五十輛汽車於路上行駛。
若這些海岸「藍碳」生態系統遭受破壞,將會釋放大量溫室氣體到大氣中,同時會失去保護海岸綫、抵禦風暴潮、海嘯、海平面上升和海水浸蝕的作用。
隱藏於海洋中的自然碳匯
由於氣候變化、海水污染和人類各種活動對海岸帶造成破壞,全球紅樹林的覆蓋率於一九八○到二○○○年間損失高達三成五,比全球森林喪失速度快三至五倍,嚴重威脅自然生態和加劇全球暖化。香港作為一個沿海城市,擁有長達七百三十三公里的海岸綫,但由於城市發展迅速,目前只剩下約六十片紅樹林。香港政府必須積極構建、恢復及保育紅樹林自然生態系統,作為應對氣候危機和豐富生物多樣性的雙贏策略。
「大自然」一方面是氣候變化影響下的受害者,但同時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目前全球以自然為本的氣候行動方案,往往缺乏系統性的規劃和管理,各國政府必須將「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納入國家氣候行動政策之中,同時應加強地區和國際間合作,促進氣候方案融資,共同推進全球減排進程。大自然是一個沉睡的巨人,萬物之間緊扣相連,人類只要運用智慧,絕對可以喚醒和發揮大自然的潛力,有效地對抗氣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