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
2020年02月12日
| 立場新聞
| 香港地球之友政策研究及倡議高級經理 洪藹誠博士
氣候變化是不爭的事實,悉尼大學早前發表一項研究報告,全球超過 11,000 名科學家齊聲警告,指世界正面臨最嚴峻的氣候危機,倘若全球社會不大幅度減少碳排放,人類將面對「難以估量的苦難」。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亦明確表示,全球氣溫上升攝氏 1.5 度將大大增加與氣候相關的危機,包括極端天氣、糧食安全、水資源供應、以及近期非常嚴重的疾病傳播問題等。
極端天氣直接威脅人類性命
全球暖化加劇導致近年熱浪席捲全球,法國去年破紀錄錄得攝氏 46 度高溫,而日本北海道 5 月份亦錄得攝氏 39 度的歷史新高,酷熱天氣不但為多個國家帶來山火,更導致日本有超過一百人死於熱浪。人類過度使用化石燃料不但令全球氣溫不斷上升,世界各地近年不時出現各種極端天氣事件,導致人命傷亡及經濟損失,例如 2018 年,中國多個城市,包括華北、四川、雲南等在連場暴雨侵襲下變成澤國。然而雨水本應充足的英國,同年部分地區竟連續 48 日沒有降雨,出現自 1961 年以來最乾旱的季節。香港亦不能獨善其身,大家應該還記得過去超強颱風「天鴿」和「山竹」對香港造成的破壞。事實上,隨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斷上升,極端天氣現象將會越見頻繁,而且破壞力更大,威脅全球人類和整個生態系統。
氣候變化誘發各種疾病
氣候變化會以各種方式影響人體健康,例如影響空氣污染物濃度、氣溫和濕度,從而誘發各種疾病。有研究指出溫度上升會令海洋中的有毒物質揮發,花粉濃度增加,並延長花粉傳播季節,令有過敏或氣喘的人增加症狀及發病機會。氣溫上升同時會加速化學反應,令汽車排放的路邊空氣污染物更容易因高溫而釋放出臭氧,高濃度的臭氧具有強烈的刺激性,損害呼吸系統,惡化氣喘及肺氣腫的症狀,甚至可損害中樞神經系統。此外,紐約市衛生局早前一項研究發現,酷熱天氣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的住院率,報告指出氣溫每上升攝氏 1 度,住院率相對增加約 4.7%,當中長者及長期病患者風險更高。
加劇病媒及水源傳染病擴散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加快和氣候變化的影響,野生動物的棲息地遭受嚴重干擾及破壞,迫使牠們改變生活方式,增加人類接觸帶有病毒的野生動物的機會。全球暖化還可改變傳染病的傳播途徑,擴大病媒的影響範圍,及延長疾病的傳播季節。世界衛生組織一項研究顯示,溫暖和潮濕的環境有利病媒,如蚊、蜱和跳蚤的繁殖,並縮短其體內病原體如病毒和細菌成熟所需的時間,大大提高發生登革熱、瘧疾、腦膜炎等人畜共生傳染病的風險。另一方面,水源中病原體的存活率及傳播模式均受溫度變化、降雨量、潮汐和水流因素影響,例如溫度上升會令水中的有毒物質揮發到空氣中,極端降雨會導致洪水污染淡水供應,增加人類感染機會,而人類亦可透過進食受污染的魚類,飲用受污染的食水,或與受污染的水有直接接觸而感染疾病。
美國彭博公共衛生學院科學家指出,人體的溫度能保護我們免受病原體入侵,但隨著全球暖化,以往只能於較低溫度下生存的病原體正逐漸適應較高的溫度,令新興傳染病發生的風險與威脅持續增加。《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去年發表的一份報告亦指出,氣候變化可能「阻止及逆轉」人類過去於醫學和健康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及進展。聯合國警告人類只剩下約十年時間應對全球暖化,各國必須採取強而有力的減排方案,否則人類將會面臨不可逆轉的氣候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