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威脅逼眉睫 環保預算杯水車薪
2019年04月18日
| 香港經濟日報
| 洪藹誠博士 | 香港地球之友高級項目經理
今年的《財政預算案》雖然封面主色調是綠色,可惜一如既往,政府投放於環保政策的預算不多,令人失望。
隨着全球暖化不斷加劇,引發一系列氣候災難如颱風、暴雨、熱浪等,威脅人類及整個生態系統的存亡。如香港不積極與世界各地共抗氣候變化,災難爆發時亦不能獨善其身。
發電佔本港碳排放高達7成,預算案指出政府增撥10億元於建築物安裝可再生能源設施只是杯水車薪,政府應更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逐步淘汰氣候元兇化石燃料。長遠訂立更進取的減碳目標,如徵收碳稅,讓排放者承擔全球暖化的環境成本。
減碳須進取 發展森林城市
香港擁有長達733公里的海岸綫,海平面上升及風暴潮嚴重威脅沿岸地區,2017年颱風「天鴿」造成的損失高達80億港元,估計2018年「山竹」導致的經濟損失更高。政府需投放更多資源強化海岸防洪及各項應對極端天氣措施,提升城市的適應能力,否則每年必須花費巨大公帑去修復極端天氣對城市所造成的破壞,更是得不償失。
樹木不但能吸碳放氧、美化景觀、紓緩熱島效應,亦能減少空氣中的污染物。國內於近年積極推動城市森林的發展,目前包括深圳等已有超過300多個城市落實國家森林城市規劃。香港作為全球人口密度最高城市之一,應參考國內及外地成功例子,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
本會樂見政府於財政預算首次投放二億元設立城市林務發展基金,加強妥善護養樹木的推廣工作,以及提升從業員的專業水平。惟2億元撥款並不足夠,促請政府逐步增撥資源,推動「城市森林」發展,並將其納入城市規劃藍圖。
推動綠色金融 低碳經濟轉型
此外,世界各國意識到氣候變化將帶來重大威脅,全球發展綠色金融推動低碳經濟轉型已是大趨勢。綠色債券近年的發行量不斷上升,2017年全球綠色債券的發行總值超過1,600億美元,按年增幅達84%。國際組織「21世紀可再生能源政策網絡」的一份報告顯示,2017年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增長最快的一年,可見全球正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我們樂見1,000億港元的綠色債券計劃於去年底獲立法會通過,為可持續發展和具環境效益的投資項目提供資金。
另方面,香港擁有全亞洲最大的資產管理市場,證監會應要求所有主要資產擁有人,如香港金融管理局、津貼學校公積金、醫院管理局公積金及房屋委員會,採用「遵守或解釋」(Comply-or-explain)的方法執行《負責任的擁有權原則》,推動綠色金融在香港的發展。政府更應捉緊大灣機遇,將香港定位為綠色金融的區域領導者,積極推動低碳轉型。
氣候變化迫在眉睫,全球暖化導致極端天氣頻生,大自然已經響起警號。政府必須嚴肅處理氣候變化問題,投放更多資源緩減氣候變化,同時提升城市氣候適應能力,否則只能坐以待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