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森林如何促進碳封存?
2022年01月28日
| 香港地球之友董事會委員 王卓粵先生
剛剛於11月結束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再次讓我們關注嘗試扭轉全球暖化的迫切性,因為我們都一定感到暖化的情況近年已變得非常嚴重。 除了根據會議議程達成的幾項重大協定外,110個國家(擁有世界森林的85%)還達成了一項獨立的重要承諾,即在2030年前停止甚至逆轉森林砍伐。
樹木能夠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該協議被視為限制溫度進一步提升的重要行動。如果沒有樹木,其他試圖將升溫限制在1.5°C以內的努力似乎都會無補於事。 事實上,只要我們盡早利用樹木,人類便能夠以相對容易的方式有效地將碳固定,以抵消我們的排放。
森林砍伐或重新造林這兩個詞彙離城市人其實並不遙遠。雖然這COP26協議的重點是熱帶雨林,但其精神為我們建立對身旁樹木——都市林(Urban Forest)——的態度上非常具啟發性。 都市林包括已發展區內及與城市生活有著密切關係的樹木。 這些樹木就和熱帶雨林中的樹木一樣,都有助於碳封存(Carbon sequestration)的過程。 雖然我們都知道碳封存將是人類命運的一線希望,但有人可能還會問:我們的城市樹木能在這過程中貢獻多大?
就如許多綠色植物一樣,樹木在其一生中,幾乎從不間斷地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當中吸收到的碳通過多種途徑被使用或轉化,例如作為植物自身的能源(經此過程二氧化碳又重新返回空氣中);作為生長所需的材料(碳被儲存和固定);或最終經枯枝落葉等或隨著植物死亡而流失(返回土地後,腐爛物中的碳又最後釋放回空氣中)。因此,固碳能力最高的應該是那些生長速度相對較快、比例上分配更多碳作為生長材料(在木材等組織中)和壽命長(即固定的碳不會很快回到土地中)的植物。事實上,以固碳的能力而言,樹木就在云云許多其他植物(一年生或壽命較短)中跑了出來。
有了這樣的認知,如果我們能夠提供最佳的生長環境,都市林中的樹木無疑可以為全球碳封存這大行動作出貢獻。城市樹木從大氣中固碳的能力,是受著不同因素所影響。這些因素包括:
1. 我們擁有樹木的數量——反映它們所提供服務的潛在能力。
2. 樹木的大小和它們可達的木材質量——反映了可以產生的實際木材(即碳庫/C-sink)量。
3. 樹木的健康和壽命——決定了木材返回土地及其碳返回大氣層的速度。
4. 我們如何處理死後的木材——也是決定木材中的碳回歸大氣的速度。
樹木數量
原則上,樹木越多從空氣中吸收的碳也越多。然而,數量本身和效率並無必然關係,尤其是在已發展區,樹木生長受到場地各種限制的情況下。在過去的城市發展中,人們曾經過分著重種植(或補種)、移植甚至是保留的樹木數量。這種情況有時反而導致樹木過於擠迫在非常細小的種植空間。由於距離構築物或設施太近,樹木的根部常被切斷,導致健康不良,甚至給公眾帶來風險。最後這些被認為是麻煩多於有用的樹,最終也難逃在英年時被斬下的厄運。
顯然易見,如果成長中的樹木沒有足夠的發展空間,它們就不能快高長大和產生足夠的生長材料(碳庫)。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唯有透過策略性管理,比如修剪和疏伐樹木以騰出空間,幫助剩餘的樹木繼續發揮其固碳服務。為一棵樹提供更大的種植空間,可能會比幾棵生長不良的樹能產生更大的碳庫(如木材)。
話雖如此,我們始終建議在發展伊始預留多些空間,以合理的方式增加樹木的數量,這樣就能從根本去增加城市固碳的能力。
尺寸和木材質量
與其他植物相比,樹木建立碳庫存要佔用的地表面積相對較少(即建築上所稱的高地積比)。為了進一步使地上的碳庫(即木材量)達至最大,城市規劃的方式務必改進,以便地下的樹根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這應該與其他灰色基建(如電纜、管道和排水系統)整體進行規劃和設計。所有的公共設施都應該用心整合排列,使地下空間的使用效率達至最大,為樹根的發展留出空間。當根部多了生長空間,木材量最終便會增加。
有了適當的空間劃分後,因樹根而導致公共設施損壞的情況亦可以減至最低,這切實需要改變傳統疏於協調的公共設施配置方式。以往這種舊做法不僅導致高的保養成本,也令樹根容易在維修和更換時受到傷害。現在當我們期待更高更大的樹木去增加碳庫時,就更加需要減少可能對樹木的損害(因為這會危及安全)。
不同的樹種有不同的生長速度和木材密度,這些加上其他種種因素都會影響到木質枝幹內可以封存的碳量。樹藝師、城市規劃師和園景師在選擇樹種「安裝」於城市之中時也應考慮這些科學數據。在擠迫的都市環境,種植空間是很寶貴的,因此我們不能只根據樹木的觀賞價值來選擇物種。在有其他可以提供更好、更多益處(服務)之物種選擇時(如更強的固碳能力),如果設計過程中只考慮樹木的單一屬性,那就是浪費了一個又一個的種植空間。而社會各界應該對於這一嶄新觀點─—樹木作為一項 "綠色基建Green Infrastructure"(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有廣泛的共識。
健康與壽命
當樹木的健康得到良好保障,其壽命得以延長時,樹木作為碳庫的保存時間(或「保質期」/Shelf life)便可以更長。然而,城市地區的生長條件通常都會對樹木的健康產生負面影響,並限制其壽命。如上所述,改善場地條件的確有助延長碳庫的保質期;然而樹木保養的質素在保持樹木(和它的部分)健康和壽命方面也起著關鍵的作用。不合理的過度修剪(或損壞)會縮短樹上木材的保質期,更可能影響整棵樹木的壽命。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已經提高了認可樹木專業人員的要求,這項要求護樹人員通過培訓的做法也應該推展至私營層面。因為所有樹木,不管是公共還是私人的,在碳封存和許多其他功能方面都為我們提供相近的服務。因此所有樹木擁有人都有責任照顧好這部份的基建。
死後木材的處置
不管樹木或其部分的生命是怎樣結束(受傷/修剪/斬下/自然死亡),遺下的枯木仍然封存著碳。我們如何處理這碳庫(所謂的「園林廢物yard waste」)也直接影響了當中碳的命運。過去,被斬下的樹木(或部份)都送往堆填區,分解型生物便降解木材並釋放二氧化碳。因此這種做法實際上是加速了讓原本被鎖定的碳回歸大氣這過程。事實上,有很多方法可以將木材保存在良好的狀態,並維持一段很長的時間,這樣就可以繼續將碳鎖定。其中一例,就是由在幾百年前被砍下的樹木所建成的眾多歷史建築或結構。善用這些園林廢物就是延長了木材的壽命,並為環境作出貢獻。我們也可以策略性地將木材變成其他形態(比如生物炭),這樣甚至可以將碳鎖定超過數千年。
事實上,我們的都市林能夠在抵消碳的過程中作出多少貢獻,是在乎規劃、設計和管理的水準。就如處理灰色基建的各部分一樣,當我們能清楚地定位和合理地去量化綠色基建所應有的服務時,就有實現它的方法。城市中的樹木最初也是來自大自然,原則上具有相同的碳封存能力。儘管在城市環境中,它們不太可能生長到像在熱帶雨林中那樣的規模,但城市樹木在碳封存方面能發揮多大的作用,實際上是取決於我們如何珍視和照顧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