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污染對「長新冠」的影響
2023年03月17日
| 香港地球之友政策研究及倡議團隊
暴露於室外環境空氣污染下,一直被公認為會對呼吸系統健康構成負面影響,包括加劇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肺癌等病狀[1]。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環境空氣污染每年導致全球約420萬人提早死亡[2],而最近更有研究表示,暴露於空氣污染下與新冠肺炎的長期影響(又稱「長新冠」)有著重要關連。
空氣污染—隱形殺手(圖片來源:世界衛生組織)
「長新冠」是指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出現持續數周、甚至數月的症狀,包括疲勞、頭痛、關節疼痛、胸悶、氣促及神經與認知功能等問題[3]。「長新冠」的確切成因至今仍然未明,但研究人員仍在不斷努力查找其誘發因素,包括環境空氣污染。
「長新冠」症狀 (圖片來源:Nature)
最近發表在醫學期刊《柳葉刀》的一項報告,揭示了長期空氣污染暴露對年輕成年人的新冠後遺症產生之影響[4]。這份以753名新冠肺炎患者爲樣本的研究,被視為首個聚焦於空氣污染對年輕成年人「長新冠」症狀影響的調查。結果顯示,居住於高污染區域的年輕成年人出現「長新冠」症狀的風險,比居於低污染區域的為高。
具體而言,研究發現,長期暴露於微細懸浮粒子(PM2.5)顯著增加罹患「長新冠」症狀的風險。該研究亦强調,PM2.5暴露量每增加一個四分位數,患「長新冠」的機率便會增加約30%。
儘管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才能更全面地剖析環境空氣污染和和「長新冠」之間的關係,但目前證據顯示空氣污染或會是其中一個成因。當中的關聯機制亦相當複雜,更有機會涉及到多種因素,包括呼吸道炎症加劇和氧化應激的增加,以及對身體其他部位的潛在影響[5]。
新冠肺炎(藍色)和空氣污染(綠色)對身體的影響(圖片來源:Bourdrel et al.)
隨著全球各國著手尋求方法應對新冠肺炎餘波之時,解決空氣污染問題顯得空前重要,特別是在香港如此人口稠密的城市。政府、企業和市民大眾在減少空氣污染和保護公眾健康方面,均發揮著重要角色。就此,政府須制定一系列措施,包括改善交通擠塞、發展可再生能源、鼓勵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並配合個人層面的實踐,如使用電動車、減少家中能源消耗和避免使用高污染産品等[6]。
2022年可再生能源統計數據(圖片來源:REN21)
除了以上措施之外,市民還可透過不同方法避免暴露於空氣污染之下,以保障個人健康,例如在高污染區域外出時佩戴口罩、在家中使用空氣淨化器,以及避免在污染高峰期間進行劇烈戶外活動。
減低空氣污染暴露和保護呼吸道健康的關鍵因素(圖片來源:Carlsten et al)
總括而言,上述證據表明,空氣污染暴露與出現「長新冠」的風險息息相關,更會加重新冠肺炎的病情。為人類健康福祉著想,我們必須正視問題,致力降低空氣污染水平,攜手促進健康和可持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