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共鳴

碳匯、自願減排市場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COP26)正在英國如火如荼召開。從期待值上來講,這次會議是《巴黎協定》進入實施階段後召開的首次締約方大會,影響著《巴黎協定》實施階段的第一步能不能高效率、強有力地推進。COP26上,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宣告世界:氣候變化已經將人類推向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呼籲世界各國以及全人類,要正視並認真對待氣候變化。

中國正在積極投入國際綠色低碳發展進程,去年在國際上正式提出了"雙碳”戰略,已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發展中國家裡做出了表率。如期實現"雙碳”目標,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提升生態碳匯能力,有效發揮森林、草原、濕地、海洋、土壤、凍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並形成碳匯交易平臺,完善碳匯多元化、市場化價值實現機制。比如林業碳匯,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就具有特殊地位。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20年全球森林資源評估結果,全球森林面積為40.6億公頃,森林碳儲量高達6620億噸,碳匯儲備巨大。在我國,林業碳匯在業內融資、保險和國家層面的政策越來越利好,政策性金融將促進碳匯造林與鄉村振興大戰略相融合,也為下一步碳匯進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奠定了基礎。

碳匯交易已經在全球進行一段時間了,但和個人行為的關聯看似並不緊密。在2013年碳匯CCER(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初登國內交易市場階段,碳匯的交易模式是針對有排放需求的企業,個人參與碳匯交易的門檻受限,VER市場(自願減排市場)比較冷淡。但伴隨"雙碳”戰略和國際大環境要求,基於互聯網和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共用與不持有的理念逐漸被大家接受,碳交易逐步嵌入到每個人的生活中,這必將觸發巨大的碳匯交易需求。

個人碳交易模式若得以實現,可通過區塊鏈可信地監測每個人的低碳行為,將這種行為變成可衡量、可累計、真實的碳減排量與積分,個人可將累積的碳積分進行交易,出售給個人、企業,甚至交易到國際市場,VER市場將會有爆發式增長。一方面,碳匯交易中價格將隨著市場發展而提升,將個人減排行為轉化為長期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鼓勵貧困地區的人群實施植樹造林,最終實現個人綠色行為的碳減排收益、扶貧公益、生態建設的完美結合。

目前,VER市場可以理解為在京都議定書的清潔發展機制(CDM)減排量之外的,自發的、公益的、可認證的減排信用額度。從審批程式上,VER按照CDM的方法學來開發實施,但是比CDM減少了審批流程,從而節省了部分費用和時間。同樣,由於遊戲規則限制,大部分企業、個人無法參與CDM。那些更關注公司可持續發展、品牌效應,對未來強制減排有積極預期與盈利性投資的企業及個人,對VER市場將投以關切目光。


關注議題:
氣候變化
循環經濟
綠色經濟
關鍵字:

你可能感興趣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