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自然為本方案 增氣候韌性
2023年10月06日
| 香港地球之友董事 羅敏儀博士
幾周前,香港遭逢500年一遇的大暴雨,相信大家都感受到其威力。連場暴雨導致多區水浸及山泥傾瀉。若沒有政府的努力改善排洪系統、斜坡安全和綠化等基礎設施,我們可能會遭受更嚴重的人命傷亡及財產損失。

世紀黑雨引發柴灣出現嚴重水浸(圖片來源:南華早報)
香港應開展氣候變化脆弱性和各項天災風險研究,了解本港排洪系統於應對各種氣候變化的能力。香港西北地區與深圳接壤,有與深圳河相連的下游地帶,政府應與深圳政府緊密合作協調上述數據和行動計劃。
雨水是否一定要經下水道排走呢? 大家可能覺得理所當然不過,但若單一方案已超荷載,採取多樣化、結合多元跨界別的方案,並訂立長、短期目標,絕對能有效提高氣候韌性。
你聽過「生態截留系統」、「透水路面」或「平緣石」等促進滲透的「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裝置嗎?此些裝置的概念亦可稱為「海綿城市」,吸水同時蓄水,滲水同時淨水,儲存的水可在日後加以利用。根據中國華南地區的一項研究,在暴雨下,吸水綠化景觀設計可減少超過 60%的徑流量[1][2]。其他研究亦表明,此類景觀設計在24小時內的降雨截留量可達50-75%[3]。
生態截留系統的剖面圖(圖片來源:Urban
Green-Blue Grids)
透水路面 (圖片來源:Ecoraster)
許多發達國家已廣泛採用上述「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並制定城市雨水原點控制政策(Stormwater source control policy)。反觀香港,只有少部分新發展區使用類似方案[4],在其餘地區,我們仍常常觀察到路緣石會阻礙雨水排入路旁的種植地帶、種植區總是高於路面。雖然政府最近在2022年發布了雨水花園和生態截留系統的指引,吸水綠化景觀設計對香港來說相對是一個新概念,現時的指引仍未涵蓋其他滲透裝置,缺乏全面的設計標準來更新建築合約條款。
此外,我們還需要考慮植物的選擇和善用堆肥/覆蓋物,因爲土壤有機物含量對支持微生物和土壤動物的生長,促進滲透至關重要。「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錯綜複雜,橫跨不同領域,我們需要集合多個政府部門所開放的大數據去支持,在全港進行智慧城市規劃、設計和建立模型。
這篇文章只涉獵到氣候變化應對策略的一少部分,還有更多方案,如大眾教育、機構和企業行爲改變,有待進一步探討。為地球出一分力,請大家坐言起行,齊來減低碳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