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共鳴

城市森林 吸碳降溫




七月剛剛過去,炎熱天氣持續,香港天文台已經連續數周發出酷熱天氣警告,酷熱天氣日數及熱夜日數分別高達21日及25日,是自1884年單月份有紀錄以來最高[1]。不幸地,酷熱天氣引發多宗中暑死亡個案。根據中文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當平均氣溫逾攝氏 28.2度時,每上升 1度,死亡率將增加約 1.8%[2]

香港作為一個人口稠密的城市,密集的城市建築,急增加的城市能源消耗,都會令市區在入夜後降溫速度不及郊區,因而造成極大溫差,形成熱島效應。

城市熱島效應(圖片來源:世界氣象組織)

樹木被稱為「大自然的空調」,對城市中的「微氣候」發揮關鍵作用。樹木的樹冠就像一把天然遮陽傘,可以攔截太陽輻射到達地面,令地面溫度大大降低。而且大部分植物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氣孔會打開;進行氣體交換的時候,水份亦會散失,達到冷卻的效果。另一方面,樹本是天然「碳匯」,透過光合作用,從大氣中吸取二氧化碳,釋出氧氣。有研究指出,一棵十年以上的成年樹木每年可吸收約48磅的二氧化碳,而一畝樹林每年可以減少高達2.5噸二氧化碳,緩和溫室效應。


受陽光直射地面與樹蔭下地面溫度差別
(圖片來源:王卓粵先生)

除了吸碳降溫,樹木還可以過濾空氣中的污染物,改善空氣質素,亦能作為天然屏障,減少噪音污染。社會層面上,綠色公共空間能夠提供一個舒適環境,增加居民之間的聯繫,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聯合國在2015年通過了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而森林和樹木管理更是「陸地生態」目標的重要部份,確認了樹木對生態系統和緩解氣候變化的重要性。事實上,全球多個國家,包括英國、新加坡甚至毗鄰的中國等都將城市森林 (urban forestry) 納入城市規劃,落實在市區種植樹木,經過多年的努力和永續發展獲得不同程度的效益。

香港人均城市森林面積約105平方米,但若撇除佔本港4成的郊野公園面積,人均綠地面積將大幅減少至僅約2.5平方米[3]。與香港一樣,新加坡同樣面對地少人多問題,但當地政府早在60年代開始已將「花園城市」作為發展重心,城市及房屋建設明確將綠化面積納入規劃藍圖,令新加坡的綠化覆蓋率大幅提升至目前逾5成,成效有目共睹。樹木是大自然的寶貴資產,對維持生態系統和緩解氣候變化至關重要。香港政府應該參考新加坡的成功經驗,將綠地和林木覆蓋納入城市規劃當中,打造香港成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

另一方面,樹木管理同樣重要,管理不善將帶來塌樹危機。目前,本港的樹木管理的工作由多個不同政府部門分擔,包括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路政署、建築署、漁農自然護理署等。根據申訴專員公署於2016年發表的「政府的樹木管理制度及工作」報告指出[4],管理樹木的不同政府部門往往溝通不足,樹木辦[5]亦只能擔當協調角色,缺乏樹木作管理的執法權力,而私人土地上樹木之管理更無法可依。香港政府應仿效內地及外國的成功經驗,制定樹木相關法例,為執行和規管樹木管理及保育工作提供法律基礎。

香港地球之友致力推動減碳,透過不同的公眾教育活動,包括講座、工作坊和導賞團,提升市民對城市森林重要性的認識。此外,本會自2005年開始於本港各大郊野公園種植本土原生品種樹木,例如大頭茶、木荷、閩粵石楠、油甘子等,提升郊野公園植林區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價值,並為城市吸碳降溫,緩解氣候變化。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邀請了超過一萬名企業代表、義工、樹木專家及公眾人士等登山植樹,成功在各大郊野公園種植了超過100,000棵本土原生品種小樹苗,攜手共建健康及可持續發展的環境。

《酷森林》植樹活動(圖片來源:香港地球之友)

氣候變化問題日趨嚴峻,香港不能獨善其身。植樹護林看似普通,但卻是其中一種簡單直接基於自然的緩解氣候變化方案。每一個市民,每一間企業都能出一分力。

了解更多:香港地球之友《酷森林



關注議題:
城市森林.森林城市
關鍵字:

你可能感興趣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