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共鳴

利用「大象皮」與真菌實現可持續降溫?




隨著氣候變化,夏季變得愈來愈長、愈來愈炎熱。雖然空調能帶來涼爽與舒適,但它同時向室外排放廢熱,進一步加劇氣候危機,並使城市問題惡化。這種現象在香港尤為明顯,因為香港近四分之三的電力依賴化石燃料供應。根據機電工程署數據,香港約30%的電力用於空調,是最大的單一用電項目,其能耗比照明或煮食高出三倍[1]。因此,尋找既能保持涼爽又能減少能源消耗的方法,變得愈加重要。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大象和真菌或許可以為此難題提供一個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按終端用途劃分的用電量 (圖片來源:機電工程署)

由菌絲體(真菌的根狀結構)製成的生物複合材料,因其較低的碳排放量和生物可降解性,近年來備受關注,成為傳統建築材料(如混凝土、聚苯乙烯)的理想替代品。基於菌絲體的複合材料(MBCs)還具有可再生性的優點,因為它們是通過在有機廢料(如廢紙板、竹屑和鋸屑等)上培養絲狀真菌而製成。這些MBCs 無需經過高階製程,即可加工成耐用、輕量且耐燃的材料,可應用於隔音板、外牆隔熱等多種用途[2]

除建築材料外,MBCs的耐用性與輕量特性,也使其成為包裝物料的可持續替代品(圖片來源:Mushroom Material)。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研究團隊最近與當地生態學及生物仿生設計公司bioSEA合作,在菌絲體瓷磚表面加入一層受大象皮膚啟發的紋理結構,提升了MBC的隔熱性能[3]。這背後的原理是什麼?大象佈滿皺紋的皮膚結構,令其得以適應炎熱潮濕的環境。皮膚上的皺紋和縫隙不僅能有助捕捉冷空氣,還能增加水分蒸發的表面面積。通過模仿大象皮膚的特性,研究團隊製造出帶有紋理的菌絲體瓷磚,其降溫效果比平面磚高出25%,同時升溫幅度減少2%。此外,在雨天的條件下,這些紋理磚的降溫效果更提高70%

菌絲體瓷磚可隔絕建築物的陽光,其凹凸不平的紋理則可通過蒸發提供高效的降溫作用(圖片來源:南洋理工大學)

隨著氣候變得愈來愈炎熱,對降溫的需求也隨之上升。受大象皮啟發的菌絲體瓷磚為應對城市熱島效應、降低能源消耗,以及減少建築材料的碳足跡,提供了一個創新的解決方案,且無需依賴高耗能的空調。與此同時,我們也不應忽視其他被動降溫的措施。例如,結合遮陽元素以減少熱能吸收、採用藍綠建設透過蒸發作用降溫,以及使用淺色油漆來反射陽光,以上種種都是有效的可持續替代方案,讓我們在不需要完全依賴空調的情況下保持舒爽。




關注議題:
關鍵字: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