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分析與技術路徑
2021年11月05日
| 香港地球之友副主席 葉廣濤
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的逐步推進,雙碳"1+N”政策體系頂層設計正在不斷完善,各項目標和措施正在更加明確。2021年10月24日,國務院對外正式發佈《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對碳達峰碳中和進行了總體部署,要求加快構建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經濟體系,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準、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等方面作出了具體要求,各項政策舉措越來越細化,針對重點行業領域的具體技術路徑也越來越清晰。
隨著國務院《意見》的印發,雙碳"1+N”政策體系中的"1”已經正式確立。這份檔進一步明確了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表、施工圖和路線圖,可以有效引導各類市場配置資源、要素向綠色低碳方向發展和集聚,並強化現有的碳交易、綠色金融等市場機制,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綠色低碳轉型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宣導全民低碳行動,營造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
雙碳"1+N”政策體系中的"N”包括能源、工業、交通運輸、城鄉建設等分領域分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以及科技支撐、能源保障、碳匯能力、財政金融價格政策、標準計量體系、督察考核等保障方案。在"N”尚未完成型的時期,企業行業該如何適應新政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重點考慮。
從能源供給端,加速能源清潔化和高效化,大力發展風光水、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開發制氫、儲氫、運氫技術以及低品位餘熱利用等零碳非電能源技術。在近期焦點的電力行業,電力產業的脫碳和結構轉型會加快進行,不斷增加綠色電力的供給,不斷減少煤炭和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消耗。國家綠色電力交易試點已於今年9月7日正式啟動,更加明確了綠色電力的交易框架和優先原則,規範了交易方式和市場化定價機制。同時,9月21日,國家發改委印發了《完善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度方案》,強調可以更好地發揮能耗雙控倒逼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調整的制度優勢,推動能源要素向單位能耗產出效率高的產業、企業和項目傾斜,引導產業佈局優化,更加注重提高發展的品質和效益。
從能源需求端,最迫切的是要實現能源利用的高效化和智慧化。推進節能降碳重點工程,電力、鋼鐵、石化、化工、有色金屬、建材等高耗能、高碳排放行業節能改造迫在眉睫,需要進一步優化生產佈局,降低單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強度。另外,可以通過區塊鏈、大資料等技術,將分散式的電力負荷有效連結起來,讓每個單元實現智慧化、智慧化管理,對能源上下游實施可留痕、可追溯、可公開的高度融合管理。值得關注的是,中國能源需求重心正逐步轉向生活消費,推廣低碳物流交通、發展低碳建築也成為了重中之重,從傳統的燃油車向新能源汽車轉型,將交通、建築領域再電氣化、低碳化。緊跟碳普惠趨勢,開展碳達峰全民行動,提升民眾綠色低碳意識,培養綠色出行、綠色生活、綠色辦公、綠色採購、綠色消費習慣,構建綠色低碳生活圈。
在科技創新方面,鼓勵科研院所和企業開發負碳關鍵技術。包括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研發和應用、二氧化碳地質利用、二氧化碳高效轉化燃料化學品、生物炭土壤改良等碳負排技術創新,以及攻關固碳技術核心難點。此外,大資料、區塊鏈等前沿技術在綠色經濟技術中的應用也會加快,低碳綠色產品供給將擴大,森林、草原、濕地、海洋、土壤的固碳技術將進一步升級,碳匯交易市場進一步健全。
在碳金融方面,鼓勵開展新能源科技金融創新試點,探索"科技金融”+"新能源”的綠色低碳金融模式的應用與落地。推進普惠金融、數位金融與綠色低碳金融的連結與耦合,通過大資料、區塊鏈等關鍵技術,建立低碳企業專案資料庫與資訊共用平臺,實現金融機構與相關企業、專案的精准對接。推進建立新興產業金融區域促進中心,提高低碳項目的可融資性,為低碳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援。近期,生態環境部與中國銀行簽署了《"碳中和”金融服務合作備忘錄》,在原本中國銀行綠色信貸規模超萬億元的背景下,又繪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將進一步促進氣候投融資發展、發揮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作用,強化金融保障和支撐,促進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