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球之友回應「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 付諸行動 構建「氣候安全」未來




政府今天發表「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香港地球之友】 讚揚環境局採納了本會多年來的建議,成立氣候變化與碳中和辦公室,加強統籌氣候行動和推動深度減碳策略。【香港地球之友】對政府訂立更進取的中期目標,即在2035年前把香港的碳排放總量由2005年水平減半,表示歡迎。

儘管如此,【香港地球之友】對政府能否實現中期目標,表示憂慮。鑑於環境局於藍圖訂立的目標是於 2035 年前,提高零碳能源在發電燃料組合中所佔的比例至約60%70%,但另一方面卻預計本港於2035年前,只能把可再生能源提升至7.5%10%

【香港地球之友】列出以下減碳清單,促請政府必須制定更明確的目標、時間表和政策措施,積極推動香港邁向2050年前淨零排放的願景:

1. 可再生能源: 利用天然氣取代燃煤發電,並將可再生能源在發電燃料組合中所佔的比例,只提高到 15%,絕對不足以實現香港碳中和目標。香港長遠必須徹底淘汰化石燃料,並加快與大灣區合作,開發區內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增加本港零碳能源供應。

2. 氫經濟: 全面電動化「能源最終用途」相對困難,特別是在一些工業運作和交通運輸方面。政府應制定氫經濟路線圖,推動氫能源發展和應用。

3. 建築物能源效益守則: 建築物是香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佔全港電力需求約90%。政府必須定期更新和加強「建築物能源效益守則」,以持續減少建築物能源使用,並在 2050 年之前實現淨零排放。

4. 建築物管理 建築物能源管理系統與智能電錶的結合,可以實現對消費模式更精細的控制。政府應與電力公司合作,加快在所有住宅安裝智能電錶,並強制所有建築物安裝能源管理系統。

5. 建築物隱含碳 建築材料中的「隱含碳」佔建築物整個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達20%,但這些「隱含碳」在傳統碳排放計算上經常被忽略。政府必須對所有建築物進行生命週期評估,並包括隱含碳和建築運作中的碳排放。

6. 低碳交通 運輸是本港溫室氣體排放第二大來源,亦是造成路邊空氣污染的元兇,政府必須加快將商業車輛和公共交通電動化

7. 廢物管理: 廢物處理是本港溫室氣體排放的第三大來源。在減少廚餘量、回收和循再造方面,政府必須加大力度和擴規模,落實食物再分配、生物轉化和能源回收

8. 健康的飲食習慣: 香港人的飲食習慣以肉類為主,其大量碳排放未被納入總體計算。政府必須大力推廣更健康和可持續的飲食模式,以作為其長期減碳策略的一部分。

9. 氣候教育: 低碳解決方案和政策的有效性,取決於社會對氣候變化的認識。政府必須在學校推動氣候和可持續發展教育,並提供職業培訓和認證計劃,為低碳轉型做好準備。

10. 碳定價: 碳排放活動的「環境成本」仍未內部化。 香港必須落實碳定價,以「污者自付」的原則,反映其對社會的真實成本,以推動各界採用低碳方案。

11. 綠色金融: 作為全球頂尖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香港可利用其善的基礎制度加速低碳轉型。為打造香港未來成為全球綠色金融中心,政府應採納全球認可的綠色及可持續發展標準,並積極培訓綠色金融人才。

12. 植樹造林: 森林和紅樹林等自然環境是碳捕集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政府必須保護現有的自然環境,並積極恢復已退化的生態系統。

13. 碳捕集與封存: 除了植樹之外,政府應投放更多資源於研究和開發以探索可行的碳捕集與封存技術,以應對氣候變化

14. 政策導向: 若香港要實現可持續低碳轉型,減碳必需是政府的首要目標。要達成目標,各個政府部門不應各自為政,而是必須要緊密合作,共同制定全面的氣候政策。

氣候變化威脅全人類,極端天氣如熱浪、颶風和暴雨將會日趨嚴重及頻繁。香港作為沿海城市,特別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

政府必需付諸行動,實現訂立的的減碳目標。香港必須在氣候行動上展現雄心,發展氣候適應型經濟,構建「氣候安全」的未來。


關注議題:
城市森林.森林城市
能源
氣候變化
循環經濟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