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巴庫到貝倫:COP30下一步該怎麼走?




在延後33小時後,COP29最終於1124日清晨落幕。期間,氣候脆弱國家的代表因表達不滿,一度退出談判,幾乎使協商陷入僵局[1]。最後,發達國家承諾將全球氣候資金增加三倍,達到每年3,000億美元。

印度談判代表反對3,000億美元的承諾,稱其為「微不足道的數字」(圖片來源:法新社)

儘管協議承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尤為嚴重 [2],但目前的資金水平與遠低於此前提出的1.3萬億美元需求。發達國家一方面呼籲發展中國家減少使用化石燃料,另一方面卻沒有提供足夠的財政資源來支持其能源轉型。協議文本最後提出了一個方案,呼籲公共和私營部門共同努力,在2035年前每年籌集1.3萬億美元的資金。這一目標有望透過現已獲得支持的全球碳市場框架來加以推動實現[3]

COP29中國代表團團長、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在閉幕全體會議發言時指出,會議達成的新集體量化目標(NCQG)成果文件中,發達國家的資金承諾遠遠未能滿足發展中國家的需要。發達國家的資金義務,必須進一步明確,並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提供必要的支持,協助發展中國家有效應對氣候危機[4]

COP29從一開始便充滿了戲劇性。COP29的首席執行長被拍到試圖推動化石燃料投資[5],而主辦國總統更在主題演講中將石油與天然氣稱為「上帝的禮物」[6];氣候變化導致的流離失所者中有70%-80%是女性,梵蒂岡、沙特阿拉伯、伊朗、俄羅斯和埃及卻聯手阻撓有關解決性別平等問題的會談[7]

或許受到特朗普在美國勝選的鼓舞,沙特阿拉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公然破壞氣候談判,包括背棄去年在杜拜作出的承諾。這個石油大國還被指控繞過常規程序,直接修改COP29的正式談判文本[8]

隨著COP29以令人失望的的結果落幕,下一屆氣候峰會將由巴西的貝倫主辦。新的主辦方極需重建公眾的信心,首要任務是確保全球走上實現1.5°C目標的正軌,而各國須在2025年更新其五年期的國家自主貢獻。令人擔心的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最新發佈的《排放差距報告》顯示,目前各國的承諾將使全球走向 2.6°C2.8°C的升溫軌道,甚至超過《巴黎協議》最初設定的2°C上限[9]


要實現1.5°C的目標,就必須在2030年前將排放量減少42%(圖片來源: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香港在實現《巴黎協議》目標方面同樣進展緩慢,未能大規模推動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事實上,以天然氣取代燃煤發電只能短暫緩解問題,從長遠來看,並未對香港最大碳排放源實現深度減碳。作為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在引導全球資金流向高質量的環保項目,以及積極推動區域和國際綠色經濟轉型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COP29舉行期間,二十位前領導人和氣候專家在一封公開信中警告,氣候峰會談判已經「不再有效」,必需徹底改革,並以應對氣候變化所需的速度和規模推動變革[10]。發達國家推卸責任、石油國家公然阻撓氣候談判進程等種種行為,正在進一步引證了他們的說法。


關注議題:
關鍵字:


最新網誌



相關文章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