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水日
今時今日,洗手成為我們每天不斷重覆的指定動作,大家可有特別感受到水的重要性呢?
自2014年開始,本會每年都會在世界水日──3月22日舉辦「水論壇」,集合本港以至世界各地的持分者,一同分享彼此在保護水資源、海岸防洪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的經驗、理念及前膽。受疫情影響,本會近日舉辨的論壇及活動亦需要延期或取消。但適逢今年的世界水日快將來臨,就讓我們重新思考以往的專家建議,以提醒大眾關注水危機與氣候變化。
在去年的水論壇上,香港環境科學院院長及香港極地研究中心創會主席何建宗教授, BBS, JP講述了他多年來在極地研究中發現的各種氣候變化症狀,例如冰川消融、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紅潮爆發。他指出水是影響天氣和氣候模式的關鍵因素,可惜現時對海洋的研究嚴重不足。雖然氣候變化是不可避免,但是可以通過盡快實施緩解和適應措施,有助減輕其影響。
寧波諾丁漢大學環境科學助理教授陳加信博士強調兩個超級颱風天鴿和山竹為香港帶來廣泛破壞,政府在進行城市規劃時,從制定政策到實踐的層面都需要把洪水風險管理納入當中。他更列舉不同參考例子,例如荷蘭建設能抵擋萬年一遇洪水的屏障,深圳后海灣則使用紅樹林來管理洪水。
展望大灣區,珠江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常務副主任何治波先生坦言,現時的防洪措施未達到其他大都會地區的標準(例如紐約、三藩市和東京)。隨著海平面上升、颱風和暴雨變得更加頻繁,大灣區在變暖的氣候中,應對洪水風險的能力將越來越弱。他提出了洪水風險管理的範式轉變,即應該優先考慮降低風險。防洪基礎設施需要以生態可持續的方式進行提升,同時應加強監測和預報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