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融資締約方大會」能否如願以償? 2024年11月21日 | 香港地球之友政策研究及倡議團隊 距離一年一度的COP29氣候峰會閉幕僅剩數天時間。今年,來自近 200 個國家的代表齊聚阿塞拜疆巴庫,為全球氣候行動籌募資金。各國代表在開幕日通過了新的碳市場框架[1]。此舉將進一步提升對碳權的需求,並確保國際碳市場在聯合國的監督下有效運作,以推動氣候行動。 各國代表於巴庫奧林匹克體育場聚首一堂,參與COP29氣候峰會。 就在COP29召開的前夕,主辦方便傳出醜聞。一段秘密錄音顯示,COP29的首席執行長試圖推動化石燃料投資[2],而許多發達經濟體及主要污染國的元首亦缺席此次峰會[3]。 對於今次 「氣候融資締約方大會 (Finance COP)」而言,最大的障礙是就「新氣候金融集體量化目標」達成共識,為脆弱國家提供資金,助其適應氣候變化。新的籌資目標旨在取代現有的 1000 億美元目標,解決資金缺口問題,並提高問責制和透明度[4]。 僅是適應措施,便存在巨大的資金缺口(圖片來源: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有人呼籲大幅增加資金投入,將這數目提升到每年 1.3 兆美元[5]。然而,要富裕國家大刀闊斧掏出資金,並不是易事[6]。一些國家呼籲將化石燃料公司的利潤轉用於氣候行動[7]。另一個爭議點是,中國和印度等新興國家是否有義務捐款,即使它們目前已在自願捐款[8]。 特朗普再次勝出美國大選,令問題變得更為複雜。特朗普曾讓美國退出《巴黎協議》,並揚言在第二個任期內將再次退出[9]。氣候峰會在欠缺這個史上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貢獻的情況下,很可能會使全球談判再次陷入僵局。 20位前領導人和氣候專家,包括《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前執行秘書克利斯蒂安娜-菲格雷斯和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警告氣候峰會談判已經「不再有效」[10]。他們在上週五發表的一封公開信中表示,目前的氣候峰會進程無法以應對氣候變化所需的速度和規模實現變革。 COP29 不僅是自《巴黎協議》簽署以來最艱難的談判之一,它亦在2024年——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也是全球升溫首次突破 1.5°C警戒線下舉行[11]。即使按照目前的情況,氣候變化已經摧毀數百萬人的生計,而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等問題亦造成數千億美元的經濟損失[12]。 各國代表能否在本次氣候峰會結束前達成共識,並確保達成一項強而有力的氣候融資協定,將會是對他們能力的真正考驗,也是判斷氣候峰會是否需要改革的關鍵。 [1] Reuters, COP29 countries endorse global carbon market framework [2] BBC, COP29 chief exec filmed promoting fossil fuel deals [3] Reuters, Leaders from key countries to skip COP29 climate summit [4] Reuters, A program meant to help developing nations fight climate change is funneling billions of dollars back to rich countries [5] AP News, Earth’s biggest polluters aren’t sending leaders to UN climate talks in a year of weather extremes [6] World Economic Forum: Beyond promises: Why COP29 must secure a $1trn climate finance goal for global action [7] Phys.org, Windfall profits from oil and gas could cover climate payments, says study [8] Carbon Brief, Guest post: Why some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already among largest climate-finance contributors [9] Politico, Why Trump’s 2nd withdrawal from the Paris Agreement will be different [10] Reuters, COP climate talks not fit for purpose and need reform, say climate leaders [11] Copernicus, Copernicus: 2024 virtually certain to be the warmest year and first year above 1.5°C [12] UN, 1.5°C: what it means and why it mat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