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解決方法在自然中」
2020年05月13日
| 香港地球之友政策研究及倡議高級經理 洪藹誠博士
本港新冠肺炎疫情暫趨緩和,為呼吸一口新鮮空氣,不少市民選擇郊遊行山避疫。郊野公園不但成為港人的避難所,更為野生生物提供理想的棲息環境。隨著氣候變化的影響,野生動物的棲息地遭受破壞,令人類和野生動物的接觸機會增加。全球暖化還會誘發各種疾病,加劇病媒及水源傳染病擴散,威脅人類和整個生態系統。
香港地方雖小,但其獨特地形及亞熱帶氣候卻孕育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有統計顯示,本港的植物品種高達三千三百多種,數量媲美英國;而雀鳥數目亦超過五百種,佔全中國雀鳥品種逾三分之一,由此可見大自然和樹木對整個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樹木好處多不勝數,除了能夠吸收二氧化碳,緩和溫室效應,還可過濾空氣中的污染物。此外,城市綠化是建設「海綿城市」的重要元素之一,樹木可以吸收滲入土壤的雨水,減少雨水徑流,從而减低市區水浸風險。香港人均綠地面積約105平方米,位於亞洲綠色城市排行榜(Asian Green City Index) 的前列位置,但大部分綠化面積均位於郊區,若撇除佔本港4成的郊野公園面積,人均綠地面積將大幅減少。
為了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全球多個國家和城市如英國、新加坡甚至國內等都將綠地和林木覆蓋納入城市規劃。雖然新加坡和香港一樣缺乏土地資源,但早於60年代新加坡已開始發展「花園城市」,綠化面積更被當地政府納入房屋建設藍圖,令到房屋和綠化變得既密不可分。此外,全國綠化委員會和國家林業局早於2004年已制定了「國家森林城市」評價指標,目前全國已有194個城市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不但能提升城市形象和推動當地經濟的持續發展,亦能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樹木是一個城市的重要資產,是維持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元素。樹木經妥善規劃及管理下,會為人類及生態帶來各種好處,包括淨化空氣、涵養水源、緩減氣候變化、提高生物多樣性,以及帶來經濟、社會及健康等效益,絕對是城市規劃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香港應借鏡國內和新加坡的成功經驗,於城市規劃中加入更多綠化元素,同時加強樹木管理,令大自然融入可持續發展城市藍圖。
5月22號是聯合國訂立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是「我們的解決方法在自然中」,旨在呼籲國際社會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態平衡非常重要,豐富本土樹木品種能提升城市林木長遠發展的可持續性、健康性及其適應能力。為提升年青人對於樹木管理及保育的意識,香港地球之友舉辦「賽馬會智慧城市樹木管理計劃 - 繪畫及徵文比賽」,活動反應熱烈,同學們透過比賽發揮創意及寫作潛能,推廣人樹共融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