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溫香港的背後:全球氣候變化與城市挑戰 (發佈日期: 7月13日, 2023年)




今天,踏上香港的街頭,特別熱,特別悶。相信全港市民都已經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午太陽下的難熬。上班族無法迴避,外出午餐回來便汗流浹背。過去,要說服他人關注全球氣候變化需要付出很大努力,但現在無需多言,大家親身體驗,皆因深受其害。 

70年代末的香港,記得那時四季分明,冬天特別寒冷,我們得穿棉襖。每年衣櫥裏放的衣服也要換2-3季,然而現在幾乎都是夏天的服裝。厚重保暖的衣物只有在旅行時才能派上用場。 

正常來說,香港的春季約在3至5月,夏季約在6至8月,秋季約在9至11月,冬季約在12至2月。如今,夏季和秋季幾乎都變成了夏季,春季轉眼過去,馬上會進入夏季,冬季也變得溫暖,除了偶爾的一兩次寒流,基本上只需穿秋衣就夠了。

讓我們看看香港的平均氣溫,從1961年的22.9℃上升到2022年的23.9℃,60年間增加了1℃。請不要低估這1℃的重要性。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報告,全球氣溫相較於工業化前升高了1.2℃。《巴黎協定》旨在將全球平均氣溫控制在「工業化之前的2℃以內」。對香港的警告是:全球自工業化以來的200多年,氣溫上升了1.2℃,而香港僅在過去60年就上升了1℃。

再仔細看看,全球上升的那1.2℃,其實2/3都發生在1975年之後。除了工業化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城市化也是讓香港這種「石屎森林」變熱的另一大原因,「城市熱島效應」令夏季變成了讓人窒息的火爐。

香港是高度城市化的地區,人口增長和建築物增加,加劇了城市熱島效應。大量建築物和石屎表面吸收和儲存熱量,使市區的溫度比郊區更高。土地用途改變也對氣溫産生影響。城市擴張和土地混凝土化令植被覆蓋減少,擾亂自然調節和蒸發散熱過程,進一步加劇城市熱島效應。這讓夏天香港的街道上充斥著汽車尾氣和空調排出的熱氣,這些熱氣被困在狹小的街道和高密度高樓大厦的空隙當中,再加上夏天的高溫熱浪,體感是喘不過氣的熱。

長時間高溫的夏天給市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不適乃至健康問題。城市的高溫和濕度更容易導致中暑和疲勞等健康風險。近年,在香港和國內城市中暑致死和就醫的個案越來越多。氣溫上升亦會危害糧食安全,對農業、生態系統和水資源等産生負面影響。 

面對這些挑戰,香港政府需要採取系統性的措施來應對,包括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效率和推動低碳經濟等措施。其次,城市規劃和新基建必須强制性加入氣候變化影響評估,並提供措施減緩城市熱島效應,例如增加綠化覆蓋、零碳建築、公園和綠地,與及遮陽設施,以降低城市的熱度。

香港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故此,郊野公園和濕地的保育與修復非常重要,有助減輕氣溫上升對生態系統和水資源的負面影響,為城市降溫。此外,提高公眾的氣候意識和適應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過去40年來,香港地球之友不遺餘力透過教育和宣傳加深市民對環保和氣候變化的認識。政府、企業和普羅大眾務必對全球暖化承擔更多責任。只有通過全民行動,我們才能爲香港創造一個更宜居、可持續的未來。


關注議題:
關鍵字: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