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潔氫氣生產的突破 2025年02月21日 | 香港地球之友政策研究及倡議團隊 從燃料電池到工業應用,氫氣展現出成為清潔能源載體的巨大潛力。然而,如何以高效率、符合成本效益且可持續的方式製造氫氣,一直以來仍是一項巨大的挑戰[1]。 氫氣的好處(圖片來源:MBIE) 隨著研究人員發現了一類可以徹底改變氫氣生產的晶體,這一現狀或將被改寫。研究團隊透過利用手性晶體(chiral crystals),成功開發出一種效率更高的水分解方法,這正是製造清潔氫氣的關鍵步驟[2]。 水分解是一種透過電、熱或光將水分子分解以產生氫氣的過程。當該過程由太陽能或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驅動時,便成為一個極具潛力的綠色製氫途徑[3]。然而,該過程受到氧析出反應(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的緩慢動力學所影響,這不僅推高了生產成本,還降低了其大規模的應用的可行性[4]。雖然傳統的電催化劑能夠加速氧析出反應,但由於使用了昂貴且稀有的貴金屬(如鉑、銥等),大幅削弱了其吸引力[5]。 綠色製氫(圖片來源:Technetics) 這項突破的核心在於手性晶體的量子力學特性。這種晶體能夠操控電子自旋,讓這種新型催化劑能更高效地傳輸電子,其性能相比傳統物料高出200倍之多[6]。 手性結構的示意圖(圖片來源:Phys.org) 這項發現的影響力遠遠超越實驗室。更有效率、更經濟地生產氫氣,可以加快氫氣作為清潔能源的應用,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並為全球對抗氣候變化作出貢獻。 雖然初步結果令人鼓舞,但要開發出高效且可持續的催化劑,仍需付出更多努力。目前的設計仍然依賴貴金屬,特別是銠。要真正實現可持續的能源未來,氫氣生產的整個生命週期,從催化劑的製造到最終使用,都必須符合環境責任的原則[7]。 自旋驅動手性晶體的發展,標誌著綠色氫氣生產領域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透過克服傳統催化劑的局限性,這項創新技術有望將氫氣轉變為一種更易獲取且可持續的能源。 [1] Hassan et al., Green hydrogen: A pathway to a sustainable energy future [2] Max Planck Institute: Spin-Powered Crystals: A Breakthrough in Clean Hydrogen Production [3]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Hydrogen Production: Electrolysis [4] Liao et al., Insights into mechanisms on electrochemical oxygen evolution substitution reactions [5] CAS: The transformative role of catalysts and catalysis [6] FCW: Spin-Powered Crystals Dramatically Improve Water Splitting Process for Clean Hydrogen Production [7] IRENA: Green hydrogen strategy – A guide to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