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林務方向(下)
2019年06月06日
| 王卓粵 || 國際樹木學會香港分部去屆主席、教育委員會主席
前文探討了香港多樣化的都市林資產為城市人所提供的服務,本文繼續討論資金籌集、規劃設計、施工到管理應走的方向。
期望提高需要充足的資金配合
當市民對都市林之質素和服務的期望越趨提高,就意味著財政預算有增加的壓力(對政府當局來說,這似乎是個負擔所以不想觸及罷!)。一直以來,本港很多都市林組件(如郊野、公園、花園、綠化空間等)僅由政府資金去管理和運作也是個事實。
在這情況下,公眾的參與就固然很少了;另一方面,置身事外的市民亦往往會埋怨政府在綠化和樹木管理工作上的質素。因此,多年來的經驗告訴我們,僅僅依靠公共財政來管理綠色基建,似乎難以滿足迅速提升的公眾期望。事實上,社會近年來對綠化議題的確變得非常積極(用「熱烈」一詞可能會更適合),並且期望有更多的參與,因此政府縱使比以前做了更多但還是會遭市民埋怨。這情況看似是個困局,可是,從另一角度去看,這從未發生過的新形勢其實已經形成:即政府其實可以與市民在城市林務上合作的新局面。合作有很多種可能的模式,篇幅所限這裡只能列舉一二希望能夠激發社會進一步去探索:
1. 社區/團體積極參與都市林管理
在許多發達國家,由社區(組織)積極參與都市林的規劃、設計、實施和維護已經進行了很長的時間,其中一種常見方式是將荒廢的土地委託給有強烈使命的非牟利組織或社區團體,如類似區議會、小區委員會等。至於一些已經成熟的綠色空間,政府亦可和這些團體在更新種植和維護工作中合作。
漁農自然護理署在郊野公園的植林優化計劃可算是本港比較接近於這種合作模式的一項先導計劃:跟過往的企業植林不同,參與的不同社區/綠色團體能夠在規劃、設計、種植和護理工作上多方面積極參與,且需投入一段較長的時間(以最少五年計),及負責從社會中籌集所需的資金。此計劃算是本港少有的一個城市林務計劃參考模型,其實更應該推廣至不同的社區作嘗試,例如長期空置而雜草叢生、蚊子滋生、缺乏樹木保養的不少政府荒地等。
2. 來自社區的另類資金
早前提及,要將都市林的護理水平及其功能提升,將會涉及到經常性開支的提高。事實上,除了政府財政外,作為較富庶的社會,本港擁有各種私募資金來源(私人投資、基金、捐款等),它們部份對服務社區和改善環境方面有很強的使命感。為了明智地運用資源,我們實在需要有系統地將這些資金與實際的需要進行配對。
相比於歐美,本港在這方面的例子幾乎絕無僅有,一個非常普及的本地電子支付系統所進行的植樹計劃算是最接近的例子。該系統以交易中抽取若干份額的模式去為私人土地和小社區裏的植樹提供資金,這模式其實類似籌款和眾籌。可是,運作多年,這計劃實際上的參與者(即是使用該系統的消費者)認知度並不高,計劃重點亦不在於長期護養。但以上計劃至少還算是一個額外資金來源的例子。如果政府(擁最多土地者)能設立制度、更有系統地協調和利用這些額外資源,這類城市林務資金將對都市林的質素(包括政府土地,且不只限於種植)產生更有效和積極的影響,政府的財政壓力當然亦可以減輕。
城市林務需要專業的團隊
都市林作為城市基建的一個組成部分,需要一支強大的專業團隊去進行規劃、設計、施工和維護,就如道路、排水、供電建設等一樣。城市林務的不同階段也需要各種不同專業的充分合作才能完善。縱使不同專業人士的參與程度受場地性質所影響(Miller et al, 2015),但整體來說他們的參與可以歸納為圖1的概念,也是香港政府在推行城市林務時應該採取的方向。
圖1 - 城市林務的各個階段及所涉及的財政/人力資源和專業人員
圖中可見,要在城市裏建立功能及運作良好的都市林,從規劃設計、施工到維護各階段需要近十個不同專業的參與。至於都市林的功能和規模如何,則是按社會的需要而制定,就如我們會按城市的人口去安排適合的運輸道路系統一樣。規劃階段涉及到規劃師和生態學家,是因為除了為人提供所需的服務外,我們通常還希望都市林可以同樣令生態環境受惠。另一方面,樹木既是都市林的骨幹,在規劃設計階段便需要城市林務專家/市政樹藝師去評估樹木在不同環境下的生命週期,以維持都是林功能的可持續性並定立長遠的更替計劃(就像按時去更換老舊的水管一樣),以及選擇適當的物種(及其所需的配套和空間),使城市的生活質素得到保持和改善。園境師則負責按市民的景觀、休閒娛樂需求去設計場地的功能、空間佈局,以及其他相關設施。來自不同範疇的工程師(如土木、結構、設備等)則為過程中當樹木需要與其他硬件(灰色)基建作出協調時(如空間、承重等)提供意見。
在施工(包括種植)階段,所有建築/種植工作都由各個專業人員就其專項進行監督。樹藝師、生態學家、園藝師還會在種植和保養階段參與更多實際施工的工作。
若規劃妥當,通常都市林主要組件(即不同的樹木)的壽命比很多其他基建設施(例如道路施工,排水)要長得多 — 若沒有太多干擾或損壞通常可生存超過80年。因此,與前兩個階段相比,都市林的維護階段相對較長,直到組件需要更替(例如樹木過大或衰老而要重新種植)。在這段時間內,樹木的生長需要不同程度的護理,以便保持(及隨著樹齡增長而提升)它們對人類的服務。但樹木的體積越大,它們與人類和其他設施發生衝突的可能性便越大,因此便需要更多專業人士加入維護和管理的團隊 —樹藝師、樹木工人和公用設施的專家。
為跟隨全球趨勢 我們不可再固步自封
正如聯合國糧農組織2017年亞太城市林業論壇所頒布的「首爾行動綱領」所預期,社會將因為人們對都市林和樹木功能/益處的認識而增加城市林務的投資(FAO, 2017)。隨著財政預算的增加,現有綠色空間為城市所提供的服務也將有所進步 — 這不僅對城市內的人們有利,同時也造福全球的整體氣候。各持份者應該緊貼這趨勢,並為所需的改革作好準備,香港政府更應該帶頭改變過時的樹木管理模式。
本文以向政府建議的三種策略為總結:
1. 改變把樹木視為裝飾的根深蒂固思維,正確理解城市林務,從規劃開始給予綠色和灰色基建同等地位;
2. 投放更多資源(增加公共資源和善用私募資源)於綠色基建,以應付定位及需求的改變;
3. 改革舊有的樹木規劃、管理系統及人手編制(包括在政府部門內設立樹藝專業職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