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香港成為易行城市
2024年10月04日
| 香港地球之友政策研究及倡議團隊
香港的市區以其密集的街道聞名,高樓大廈林立,車流不息。這種環境有時會讓路上行人感到不舒適,甚至產生畏懼。究竟是甚麼原因,使香港的步行環境變得如此不理想?為甚麼建設一個適合步行的城市如此重要?
香港本應是全球最適合步行的城市之一。然而,路面上的各種障礙大大影響了步行體驗。行人欄杆、路牌、快遞包裹和店鋪違例擴建物都在爭奪有限的街道空間,導致行人路非常擁擠,對殘疾人士尤其不便[1]。這種情況因香港以汽車為本的城市規劃而進一步加劇。例如,過馬路的綠燈時長對長者而言往往太短,而行人天橋和地下隧道則迫使行人繞遠路,以便讓汽車暢通無阻地行駛[2]。
在某些地區,行人流量已經超過了街道原有的承載能力。舉個例子,九龍東曾是一個工業區,後來被重新開發為香港的第二個中心商業區[3]。然而,由於城市規劃者沒有提升街道的承載能力以容納激增的工作人口,導致交通經常擠塞。
人流及車流非常高的觀塘(來源:點新聞)
步行體驗不佳,可能是大部分人抗拒步行的原因。一項調查發現,22%的香港人寧願乘坐交通工具,也不願步行,即使只是五分鐘的路程[4]。適合步行的城市不僅能改善身心健康,還能減少碳排放和空氣污染。那麼,香港可以採取哪些措施,更有效地推廣步行呢?
自2017年推出「香港好.易行」計劃後,政府開始通過拆除非必要的交通標誌和欄杆來拓闊行人道路,並設置行人過路平台,為行人提供連續而平坦的步道,同時鼓勵司機減速和讓路予行人,以提高步行的便捷性[5]。在部分地區,某些街道被規劃為全日或部分時段的行人專用區,以確保安全的步行環境[6]。 此外,觀塘區還增加了綠化設施,以改善步行體驗[7]。
灣仔的行人專用區(資料來源:運輸署)
香港可借鑒新加坡的「暢行乘車計劃」(Walk2Ride Programme),通過建設 200公里的有蓋行人通道,連接行人和交通樞紐[8]。悉尼則在街道兩旁種植大樹,提供自然遮蔭並增加城市樹冠[9]。台北亦設立「街頭藝人許可證」制度,鼓勵街頭表演,增強街道的社交性和活力[10]。為進一步提升步行便利性,香港還可以考慮採用智慧城市技術,例如根據人流調整時間的智慧交通燈。
新加坡的有蓋行人通道(來源:《海峽時報》)
東京銀座的步行街(來源:Live Japan)
鼓勵更多人步行,可以大大改善城市的空氣質素,促進公眾健康。香港可以從新加坡、台北和悉尼等城市汲取經驗,同時擴展現有措施,以改善行人舒適度,增強街道活力。通過優先建設行人友好的基礎設施,香港有望成為一個真正適合步行的城市,讓居民和環境都能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