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環保政策不合格,請問特首官員誰卸責? (發佈日期: 8月27日, 2021年)
2021年08月27日
| 星島日報
| 香港地球之友行政總裁 洪藹誠博士
行政長官將於10月6日發表本屆任期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有什麼期望?眾所周知,特區政府環保政策經常「交白卷」。電子道路收費拖延40年,垃圾徴費等了16年才剛剛獲得通過,空氣質素指標檢討大失眾望,人均碳排放與人均廢物量高居不下,可再生能源有姿勢無實際,碳中和紙上談兵,香港環保政策不合格,特首官員誰卸責?
身在危中,要知危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最新公布的第六次評估報告,以科學數據佐證人類是導致全球暖化的元凶,極端天氣事件將會日趨頻繁,歐洲多國近月高溫破紀錄,北美、土耳其和希臘山火蔓延,中國鄭洲市早前極端暴雨成災。
世界氣象組織指出,目前全球平均氣溫已經比工業化前高出攝氏1度,若各國不採取強而有力的減碳措施,人類將要面對氣候災難。香港作為沿海城市,面對氣侯變化的威脅首當其衝,政府在氣候政策制定中缺乏危機心態和氣候緊迫性令人擔憂。
低碳轉型,機不可失
香港政府早前雖然訂立2050 年「碳中和」的長遠目標,但目前仍未落實任何具體措施。鑑於香港超過6成半碳排放來自發電,政府長遠必須加強本土可再生能源發展,並促進區域合作輸入零碳能源。另一方面,政府應跟國際接軌,向溫室氣體排放企業徵收碳排放稅,將環境成本納入經濟運行成本,促進企業低碳轉型。
全球正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和制定各種減碳策略,例如南韓計劃發展全球規模最大的離岸風電場,預計發電容量能夠滿足首爾和仁川的電力需求,中國政府亦於上月中啟動全國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推動企業溫室氣體減排。香港不急起直追,還等什麼?
空轉40載,空污無改
香港空氣污染問題一直為人詬病,而路邊空氣污染尤其嚴重,本港三個路邊監測站的二氧化氮水平,較全年空氣質素指標上限(40微克/立方米)超出約一倍,嚴重威脅市民健康。儘管環境局上月發表《香港清新空氣藍圖 2035》,遺憾實際措施欠奉,藍圖提及政府已開展「擠塞徵費」研究,檢討管制區的收費階梯和水平,其實香港早於80年代已展開電子道路收費可行性研究,當局還需要多長時間去探討?
此外,政府早前發表的《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完全忽略公共交通工具及商用車輛。事實上,電動公交技術日趨成熟,瑞銀分析指出中國將主導全球電動車市場,香港必須把握大灣區發展機遇,深化與國內就技術開發和專才培訓的合作,全面推動新能源汽車的可持續發展。
【廢】話連篇,【禁】塑拖延
香港都市固體廢物人均棄置量為每日1.47公斤,冠絕亞洲大城市。為實踐源頭減廢,鄰近城市如首爾和台北早於90年代已經實施「垃圾徵費」,成效顯著。香港經過16年的討論及諮詢,垃圾徵費議案終於獲得通過,可惜計劃將設18 個月「準備期」,然後再決定生效日期。事實上,多年來的各種民意調查和諮詢均顯示,大多數香港市民已經作好準備,政府一拖再拖,莫視整個社會補佔污染者去承擔廢物處置成本,完全違背「污染者自付」原則。
事實上,單靠垃圾徵費並不足以解決廢物圍城問題,香港需要一個整全的廢物管理策略,從廢物收集、分類和回收各範疇制訂相應政策,包括加快落實各項生產者責任計劃,實施堆填區棄置禁令,強制廚餘分類回收,淘汰即棄塑膠,同時投放更多資源協助回收業升級轉型,推動發展本土循環經濟。
亡羊補牢,未為晚也,特首官員要問責,天災人禍勿卸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