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最近討論香港空氣質素概況及其改善措施的進展。空氣污染是全球的頭號殺手,每年導致670萬宗死亡個案。除了導致提早死亡外,空氣污染更增加市民就診及住院需求,為公共衛生系統帶來負擔。數據顯示,香港每十個兒童就有一個患上哮喘疾病。
這個星期日5月22日是生物多樣性國際日。究竟甚麼是生物多樣性?為甚麼它這麼
氣候變化是一場健康危機。世界衛生組織預計,在2030年至2050年間,氣候變化將導致每年有額外250,000人喪生。有文獻指出氣候變化現象與心肺疾病惡化息息相關,更會加劇脆弱地區的傳染病風險和營養不良問題。極端天氣亦會導致醫療供應鏈中斷、停電及設施受損,預料這些影響會將會越趨嚴重。
全球的碳交易體系近幾年發展迅速,雖然目前暫未形成統一的市場,各國及地區紛紛開始建立區域內的和以市場化手段為主的碳交易體系,助力減排承諾的兌現,而各交易體系之間的鏈接也在不斷增加。面對碳交易市場的機遇,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跨機構督導小組最近公佈了對香港碳市場機遇的初步可行性評估,報告支持香港發展成為區域碳交易中心。
我們的城市森林能提供諸多的生態系統服務,然而植物死後,園林廢物若被棄置於堆填區,不單需要處理資源及成本、佔用堆填區空間,更會產生堆填氣體。本港近十年間,園林廢物循環回收使用率都少於3%,可見改善空間極大。究竟其低回收率的原因為何?各界可以如何對症下藥,推動園林廢物減廢再造?
4月22日是「地球日」,而今年的主題是「投資我們的星球」。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於本月初發布了氣候報告的第三部分,警告全球氣溫升幅將「幾乎無法避免」超過攝氏1.5度。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亦表示,若各國能夠大幅減少和去除溫室氣體排放,仍有機會制止氣候危機。
為響應「地球日」,香港地球之友今日連同香港金融發展局合辦年度論壇「地球日論壇2022」,並以「香港氣候交易所的前景」為主題。論壇以焦點小組訪談形式閉門進行,大會榮幸邀請到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陳浩濂先生為主禮嘉賓,同時邀請到香港監管機構代表、碳交易專家、環境學者、內地政策制定專家等出席,就建立香港氣候交易所的先決條件及內地與香港的跨境合作前景進行討論,剖析碳金融在香港未來的發展機遇。
香港特區政府環境局建議修訂《環境影響評估條例》,作為加快土地供應的方法之一。香港地球之友於2022年3月25日就這令人擔憂的行動發表意見,並就著顧問公司撰寫環評報告的質素進行探討。調查結果呼應了我們的倡議——環評的流程應該改進,而非簡化,改進方面例如為環境諮詢委員會預留資金,以聘請獨立的顧問評核環評報告的準確性。
《環境影響評估條例》自1998年開始實施,目的是透過法定環評程序就指定工程項目對環境的影響作出評估,以避免及減低對環境的破壞。環保署雖然強調不時檢討及優化環評制度,但是經過20多年的運作,環評條例並無重大的修訂。事實上,本港的環評制度漏洞甚多,環境事務委員會最近就優化《環境影響評估條例》程序作出討論,本會建議政府應全面檢討本港的環評制度,確保機制行之有效,真正為香港的環境把關。
環境事務委員會最近就優化《環境影響評估條例》程序作出討論。香港地球之友對政府計劃建立一個開放的地理資訊系統中央環境數據庫,把智慧平台和大數據發展引入環評程序,供顧問、學者和公眾作參考和研究,表示支持。香港地球之友強調環境影響評估每一個程序都非常重要,政府不應為了加快審批而忽略細節,否則環評將會淪為橡皮圖章。
定期接收電子環保資訊及活動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