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垃圾是海洋及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不僅破壞自然生態系統,更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廢塑膠是香港第二大的都市固體廢物,根據環保署公布的「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21年的廢塑膠平均每日棄置量高達2,331公噸,在所有廢塑膠中,塑膠飲料容器佔8.7% (即每日 202 公噸)。要緩解塑膠污染,必須從源頭減廢,減少使用樽裝水是一大可行方案。
最近大家有否發現街道變得空曠了?原來自去年6月起,環保署正逐步移除設置於路邊的三色回收桶。署方表示,由於回收桶所回收的物料質量欠佳,加上「綠在區區」社區回收網絡發展日趨廣泛,預計市民對路邊回收桶的需求將會持續下降,因此決定移除三色回收桶。
財政司司長早前表示,香港經濟正面對不同因素的影響,包括地緣政治、供應鏈受壓、高通脹、貨幣政策收緊、以及疫情持續打擊等,預計今年經濟將出現3.2%的負增長。然而,經濟下行並不是目前本港面對的唯一挑戰,氣候變化、空氣污染和廢物危機對香港市民的健康和生計同樣構成嚴重威脅。本屆政府第一份的財政預算案將於2月發表,香港地球之友期望政府能高瞻遠矚,善用公帑,促進香港的可持續發展。
由2022年12月31日起,實施逾13年的膠袋徵費由五毫上調至一港元。部分以往獲豁免的情況,如用於盛載冰凍或冷凍食品,及已完全盛載於非氣密包裝的食品亦被取消。
回顧過去,香港環保政策有得有失,氣候變化、空氣污染和廢物問題仍相當嚴重。政府必須居安思危,把握綠色機遇,改善環境質素之同時,推動低碳經濟轉型,將香港建設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宜居城市。
全球一半的國內生産總值與大自然密不可分。 然而,人類活動卻把地球推向第六次大滅絕,承受自恐龍時代結束以來最大的生命損失。目前,昆蟲的數量以每年2%的速度下降,而四分之一的動物和植物物種更面臨絕種威脅。
生物多樣性是近年保育及環保界的主流話題之一,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的第十五項目標是「保育及永續利用陸域生態系,確保生物多樣性並防止土地劣化」,而保護本土生物正是其中重要一環。
香港政府雖然長年推動環保,惟一直不受大眾重視。直至兩、三年前新冠疫情爆發,大眾對環保衛生的意識才有所提高。但近年經常提倡的各項環保舉措,如減碳、節能、海洋汚染、零排放、空氣污染、廢物處理、回收……大家又了解多少呢?環保工作是一場長途賽,需要各方各界共同持續參與,才能有顯著成果。
定期接收電子環保資訊及活動消息